南江村是南江布依族苗族乡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021年,南江村主比组获批贵阳市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自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南江村紧抓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契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基石,以群众为主体,以“三园”(山顶果园、山腰庄园、山脚菜园)建设为目标,打造错落有致、宜居宜游的田园风貌。
坚持产业为基,着力推进“三园”建设。南江村结合实际编制了示范点总体规划,提出“三园”立体发展模式,力争打造一个以农业生产、乡村体验、旅游观光、田园宜居等“果+园+田+居”为一体的集聚发展型村庄。“山顶果园成林”。在村民长期从事小农生产经营和果、蔬种植的基础上,该村引进贵州硒梅果品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规划引领项目建设、以项目助推产业发展。目前,该村种植樱花300余亩、蔬菜300余亩、猕猴桃200余亩、绿化树300余亩。已种植贵州省内最大的硒梅基地2200亩,配套完善景观环线3.8公里,产业路3.5公里、采摘步道4.1公里、300吨果蔬气调库1个,其中,村集体占股5%种植的硒梅李于2021年初挂果,2022年进入盛产期,今年硒梅产量预计可达50万公斤,实现营收850万元,以工代赈带动村民就地务工收入12000余元。“山腰庄园成形”。引进贵州合易上景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樱花园休闲游乐项目和露营基地,推进农户“最美庭院”打造,留住田园风光,形成“生产生态生活”共融景象。目前,已完成花池建设1139.2米、厕所改造78户、建设污水处理池8座、污水管道建设2公里、沟渠建设1475米。同时,积极整合其他各类项目资金,完成5公里产业路、700立方米提灌工程建设和1个果蔬气调库建设。有效推动了乡村建设规范化、特色化,实现了村庄建设规范有序、风貌和谐、美丽宜居。“山脚菜园成片”。按照“宜花则花、宜菜则菜”,已完成宜机化项目整治达253亩土地,种植蔬菜250余亩,配套完善机耕道1160米、排洪沟790米、灌溉沟渠2720米、山塘治理2个。截至目前,该村示范点共投入各类资金1698.1万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898.1万元、企业投资800万元),财政资金建设项目17个,中央和省市资金报账率达100%,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坚持为民致富,着力深化联农带农。聚焦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优势。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全面带动村民由外出务工转变为就地创业,吸引人才返乡,引导农户参与生产经营和就近务工。以硒梅李、蔬菜产业为核心,引进企业2家、培育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1个。其中,硒梅李公司2022年组织群众务工1000余人次,发放务工费约80万元。祥聚农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反租倒包”三种模式与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流转土地120亩发展蔬菜种植,带动社员20户,组织群众务工500人次,发放务工费4万元。聚焦工程项目建设就业优势。在项目建设中,始终坚持以工代赈,优先带动当地群众务工,示范创建以来,项目建设共组织群众务工1000余人次,发放务工费100万元。聚焦村集体经济帮扶优势。以财政衔接资金投入扶持的经营性项目2个,由村委会与经营主体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和绩效目标,实行“保底分红+收益分红”,其中300吨果蔬气调库每年保底分红7.5万元,120亩蔬菜种植基地每年保底分红1万元。合理确定农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中的受益环节和份额。同时,积极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入股企业分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并通过差异化分红覆盖全村脱贫群体。
坚持生态宜居,着力推进农村“五治”。治房,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制度,完成“一户多宅”和乱占耕地农用地违法建设清理整治,切实提升农房建设品质。同时,对于拆除物,由村统一组织机械及力量进行拆除。对拆除后的土地实施全面改造,将路面扩宽、植树绿化、增设停车位、安装巷道路灯,重视对原有建筑、村貌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搞一刀切,切实保留乡村风貌,留住乡愁。目前,集成示范点已拆除临建乱建房屋6栋,旧村落的残垣断壁15处,废旧猪牛圈、厕所30间,有效实现统一规划格局打造。治水,按照“一村一策、因地制宜、源头减量、提质改造”的要求,扎实推进“三水同治”。采取污水处理厂、人工生态湿地集中收集处理,三级化粪池分散处理的方式,完成78户三级化粪池分散处理建设,提高了生活污水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能力。村域现有2个水库,分别为蚌壳塘水库和烂草坝水库,设有南江水厂1个、建成污水处理池4个、污水管道2公里。设有污水处理厂1个。治垃圾,抓好垃圾分类宣传引导,采取适当收费,干湿分类,定点回收,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农村红黑榜等方式进行奖惩,实现源头减量,外运减半目标。激发群众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截至目前,示范点共设置垃圾收集点1个,发放分类垃圾桶2个,全乡生活垃圾托运量已呈下降趋势。治厕,建立了旱厕户、无厕户工作台账,加大农村改厕技术施工队伍培训。采用“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通过政府资金补一点,群众投工投资贴一点,发动乡贤捐一点的方式,把厕所革命作为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的重要举措。完成示范厕所改造78户。治风,聚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建立“四书”“一约”“一榜”“两会”运行机制,坚决遏制滥办酒席风,摒弃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在村域全面推广建立道德榜、光荣榜、红黑榜等机制,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通过“三会一课”、农民讲习所等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截至目前,按户签订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承诺书78份,发放开阳县移风易俗倡议书500余份,召开群众会12次,其中,召开“五治”工作会5次,滥办酒席0起。“五治”工作的持续推进,守住了乡村“颜值”,提升了群众生活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