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云乡毛栗庄村采用村集体经济“1+1”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在高坝、长安水稻种植区开展“稻+鸭”生态种养示范,实现一田两用,帮助群众增收。
一是摸底意愿,探明发展方向。秧苗移栽后,定期对水稻生长情况进行巡查,评估实施“稻+鸭”生态种养的可能性,编制“稻+鸭”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积极向县农业农村局申请项目,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多次入户上门,动员群众参与养殖,收集意愿,明确养殖规模。目前,已成功动员参与“稻+鸭”生态种养农户30户,投放鸭圈44个。
二是按户投苗,实施科学种养。由毛栗庄村村委完善田间配套设施,按照高坝组每户2圈,长安组每户1圈,每圈30只的标准统一鸭苗供应,并请第三方进行技术指导、制定养殖标准,村民按照技术指导和养殖规范进行科学饲养,降低稻鸭养殖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利用稻鸭除草、除青苔、驱虫、刺激水稻分蘖、增加稻田有机肥,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水稻生长。本次共投放鸭苗1320只,涉及稻田100亩。
三是利益联结,做好后期管护。组织签订“稻+鸭”生态养殖项目协议书,在村集体和村民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双方的义务责任及利益分配原则,实施农技人员蹲点指导,强化田间管理和技术监管,确保鸭苗投入后饲养规范,鸭病、稻病防治有效。稻鸭预计2个月即可出栏,按照每只鸭6斤、每斤20元市场价计算,预计可实现农户收入9504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63360元。
(黄潇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