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清风送爽,稻穗飘香。在开阳县各乡镇的田间地头,一幅“稻浪翻滚金灿灿,机械轰鸣收割忙”的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
米坪乡
近日,开阳县米坪乡3000余亩优质水稻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户们趁着晴好天气,开镰收割、晾晒归仓。
“轰隆隆、轰隆隆……”在米坪田坝里,联合收割机穿梭在齐腰高的稻田中,锋利的割刀快速切断稻秆,脱粒、清选、装袋一气呵成,短短几分钟,一垄垄金黄的水稻便化作饱满的谷粒,装入农户早已备好的麻袋中。
正在田间查看稻谷品质的种粮户李志国指着稻田介绍,往年人工收割一亩水稻需要两个人忙一整天,今年用上联合收割机,一亩地不到二十分钟就能收完,不仅省了人力,还减少了稻谷损耗。
“现在政策好,不仅有种粮补贴,还有农技人员上门指导,咱们种粮的底气更足了!”正在翻晒稻谷的村民卢远梅笑着说,她家20亩水稻今年预计能收获11000公斤。
下一步,米坪乡将积极延伸水稻产业链,引进水稻加工企业,发展稻谷精深加工,开发大米、米粉、米糕等特色农产品,提高水稻附加值,让农户的“粮袋子”真正变成“钱袋子”!
禾丰乡
金秋九月,禾丰乡底窝坝粮油高产示范区迎来丰收盛景。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的稻浪中来回穿梭,标志着全乡1100亩水稻开启全程机械化收割模式。
“机械化收割真是又快又好!”马头村种植大户王大叔捧着金灿灿的稻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今年采用野香优品种和绿色防控技术,亩产预计能达到550公斤以上。这台收割机10分钟就能完成一亩地的收割,损失率不到2%。”
示范基地内,现代化的收割作业流程令人赞叹。联合收割机高效收割的同时,秸秆被精准粉碎还田,运输车紧随其后,将稻谷直接运往烘干中心,这种“收运烘储”一体化作业模式,既保证了稻谷品质,又实现了秸秆全量还田的生态目标。
“我们组织4台联合收割机同时作业,为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基地负责人介绍,今年推广的“两增一减”施肥技术成效显著,在化肥使用量减少15%的情况下,亩产仍稳定在550公斤以上。
下一步,禾丰乡将延伸稻米产业链,打造“禾丰香米”品牌,让这片沃土产出更多优质粮、致富粮。
宅吉乡
连日来,开阳县宅吉乡的村民们趁着晴好天气,穿梭于稻田间,全力抢收,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
“今年天气好,水稻产量和质量都比往年要好,是个丰收年!趁着这几天天气好,稻子割下来晒两天就能脱粒。一亩田大概能打1000斤谷子。”农户杨大爷看着颗粒饱满的稻穗高兴地说。
为确保秋收工作顺利进行,宅吉乡提前谋划,精心组织。一方面,积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农户解决秋收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沟通联系,实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并及时转发至村组群,引导农户合理安排开展秋收。
今年,得益于好天气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加之农业部门免费提供种植和管理技术指导,农作物不仅产量高、品质也好。据了解,今年宅吉乡共种植水稻4650余亩,主要品种包括泰优808、宜香优2115、野香优莉丝等优质稻种,目前已进入大收割期。
近年来,宅吉乡通过深耕“稻+油”“稻+蔬”“烟+油”“烟+蔬”等轮作模式,实现“一田多收、一年多茬”,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不断加强耕地保护,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零散“粮地”逐步改造为“田成方、沟成渠、路成网、旱能灌、涝能排、产量高”的现代化农田。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200亩。
南龙乡
金秋时节,南龙乡近万亩良田披上金色稻衣,多台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分段作业,机器的轰鸣声与农户的欢笑声此起彼伏,交织出一幅动人的丰收画卷。
“以前全靠人工收割,又慢又累。现在有了农机补贴,乡里也添置了不少机械,效率提高不少,损失也少了!”一位农户站在田埂上,望着金黄的稻谷喜上眉梢,“今年天公作美,加上推广的新品种和种植技术,亩产比去年还有提升!”
南龙乡紧紧围绕粮食稳产增产目标,坚持以农业科技为支撑、提质增效为导向,积极推广优质高产水稻品种与绿色高效种植技术。通过集中育秧、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措施,水稻单产和品质稳步提升。
“我们主推的是抗性强、产量稳、米质优的野香优莉丝、宜香优2115等品种,再配合精准施肥和科学水肥管理,全面提升水稻种植的科技含量。”南龙乡农业中心负责人毛艳梅介绍。经测算,今年全乡8900亩水稻平均亩产达431公斤,同比增长5.9%,全乡水稻预计总产量超过380万公斤,稳产增收成效愈发明显。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强化农业科技应用,完善产业配套链,推动水稻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让‘米袋子’更满、‘钱袋子’更鼓,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南龙乡相关负责人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