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宅吉乡堰塘村5000亩红薯基地迎来丰收。田间地头,村民们正忙着采收,一个个饱满结实的红薯破土而出,铺满垄间,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丰收画卷。
“平时农闲的时候就过来帮忙挖红薯,一天一个人能采挖2000斤左右,平均收入200元,家里也种了一些,公司会以每斤5毛钱的价格收购,销售方面不用愁。”开阳县宅吉乡堰塘村村民刘晓东说。
这些新鲜出土的富硒红薯,很快被送进村里新建的红薯加工厂。生产车间内,现代化流水线不停运转,红薯经过清洗、破碎、过滤、烘干等工序,摇身变成细腻的红薯淀粉、筋道的红薯粉条。原本只能按斤售卖的原材料,就此实现“华丽转身”,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完成了从田间到市场的无缝对接。
“一天能生产30吨淀粉、2吨红薯粉,年产值800多万元,附加值能提升好几倍,我们和农户签了订单,以保底价5毛钱每斤收购,工厂还能带动周边的村民务工。”贵州孟华薯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朝富说,今后企业将引入更先进的设备,研发冲泡即食红薯粉,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让富硒红薯产品能走出大山,在市场上站得更稳、走得更远。

宅吉乡依托天然富硒土壤的优势,种植出的红薯不仅口感独特,营养价值也更高。为了把这份优势最大化,当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统一育苗、标准化种植和精深加工,形成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特色。通过推广“烤烟+红薯”“玉米+红薯”等套种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一地多收、一季多效”。
宅吉乡堰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冉太志表示,从目前的丰收情况看,今年全村红薯种植面积5000亩,亩产预计在8000斤左右,其中套种模式亩产预计4000斤,每亩增收2000元,可加工红薯粉条、淀粉600吨,整个产业链的产值将突破480万元。
从田间的富硒红薯,到餐桌上的筋道粉条,宅吉乡堰塘村依托富硒资源优势,通过构建红薯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不仅让农产品挣脱了“低价外销”的局限,更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