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宅吉乡潘桐村红薯种植基地,农户们正在忙着采收红薯。只见他们手持锄头刨开湿润的泥土,一个个表皮光滑、个头饱满的红薯“破土而出”。这些出土的红薯去泥后装车,然后运送到几里开外的位于堰塘村的红薯深加工企业——贵州孟华薯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过一道道现代化工序,“变身”为雪白细腻的红薯淀粉,实现“华丽转身”。这正是宅吉乡立足富硒资源优势,延伸红薯产业链条,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生动实践。

宅吉乡农户素有种植红薯的传统,这里土质疏松,土壤呈弱碱性且天然富硒,非常适合红薯生长,出产的红薯品质优良、口感上乘。但长期以来,受限于传统种植方式和分散经营模式,红薯产业始终未能形成规模效益。该乡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因地制宜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引进了贵州孟华薯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构建“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探索一条产业富民的特色发展之路。

在孟华薯一生产车间,新鲜的红薯经过清洗、破碎、过滤、烘干等工序,经过现代化流水作业,摇身变成细腻的红薯淀粉,销往四川、重庆等地。

“5吨红薯可加工1吨淀粉。我们一天能生产30吨淀粉、2吨红薯粉。一个季度可加工4万吨红薯。”贵州孟华薯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朝富说,红薯加工成淀粉销售,价值提升了好几倍。目前,产品供不应求,根本不愁销路,今年公司预计年产值在800万元左右。下一步,公司还将开发红薯粉条、红薯方便粉丝、冲泡即食红薯粉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把产业链做深做长,提高新产品附加值。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产业兴旺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红薯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为宅吉乡群众创造了多个增收渠道。据了解,目前该乡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堰塘、潘桐等村共计种植红薯5000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等方式实现增收。
“我经常在基地务工,平均每天有200元收入,还能兼顾家里的田土”,潘桐村村民田茂贵对能在“家门口”务工非常满意。

同样,从2024年10月孟华薯一入驻宅吉乡后,堰塘村村民周孝英就有了新身份。她应聘到企业上班,每个月都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去年开厂我就来这里上班,每个月有三四千元收入,希望能在厂里长久做下去”,周孝英笑着说。
眼下,一颗小小红薯,串起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也串联起企业、村集体和农户的共赢纽带。未来,宅吉乡将继续围绕“小红薯”做大文章,不断提升宅吉红薯及其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让更多群众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