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兴街道多措并举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进入
老年模式

无障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动态
紫兴街道多措并举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初冬时节,开阳县紫兴街道东湖社区“老吾老驿站”内暖意融融,志愿者正耐心指导老人们学习剪纸技艺,“窗花”“小鸟”“福寿双全”等特色纹样作品琳琅满目,老人们相互交流,欢声笑语中尽显邻里温情。这温馨一幕,正是紫兴街道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融入城市生活的生动缩影。

东湖社区作为贵阳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占地面积134.3亩,安置搬迁群众1380户5832人,有汉族、土家族、苗族、仡佬族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群众900余人。由于人口密度大、民族结构多元、生活习俗各异,给社区治理带来了不小挑战。为破解这一难题,紫兴街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出一系列暖心举措,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城市社区安居乐业。

文化交融搭桥梁,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为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着力打造文化交流阵地,建成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组建腰鼓队、非洲鼓队、老年歌舞队等特色文化队伍,为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搭建平台。依托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送春联、包粽子、猜灯谜等民俗活动;以妇女节、儿童节、法律维权日为契机,举办民族文化展演、全民阅读、民族故事会等多种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共讲“搬迁故事”,共话幸福生活。今年以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60场次。

社区还引进“老吾老驿站”、花溪区灵秀社会工作服务社等专业平台,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法律法规普及活动,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阵地开展先进典型宣讲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凝聚共同价值追求,以“有形+有声”的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区的方方面面。

“搬到社区后,邻居们一起过节,学蜡染和刺绣,特别热闹,感觉就像一家人。”布依族居民罗廷秀谈及社区生活,满脸笑容。

精准服务解民忧,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紫兴街道以“三感社区”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规范打造东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立“邻里互助志愿服务队伍”“聚心工作室”等沟通桥梁,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三位一体运行机制,将搬迁群众基本信息录入“易地扶贫搬迁大数据平台”,实现精准化管理服务。

针对未成年人看护难题,社区依托“五点半课堂”开设课外辅导、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等课程;聚焦老年人吃饭难题,引进为爱黔行公益服务中心,建成社区长者食堂,为60岁以上行动不便老人提供午餐服务。社区常态化开展上门走访慰问活动,为困难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心理疏导、环境清洁、免费理发、电器维修、防溺水宣传等服务。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活动100余场次,解决群众实际困难200余个。组织开展“文明楼栋”“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典型选树活动,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群众珍惜美好生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以前在老家,我根本不敢想还能找到工作,现在在小区里的公司上班,公司还免费培训,上下班有残疾人通道和电梯,每月能挣三四千块,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残疾人居民冯育会说道。

就业扶持强保障,实现稳定增收致富

“安居的保障是就业,有稳定收入,居民才能在社区稳定生活。”为帮助易地搬迁少数民族群众实现经济自立,紫兴街道把就业创业扶持作为重点,与辖区企业合作,精准收集适合居民的就业岗位信息,根据群众技能特长和就业意愿精准匹配,提供职业介绍、岗前培训等服务,鼓励支持有创业意愿的居民自主创业,协助申请创业贷款、寻找经营场地,提供专业创业指导和政策咨询。

通过盘活停车场、标准厂房、小区门面,承接周边垃圾清理业务,规范管理集体经营性资产等方式,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60余个,联合辖区企业和部门开展就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活动10余次,帮助各族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

如今的东湖社区,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民生服务精准暖心,就业渠道持续拓宽。下一步,紫兴街道将继续聚焦群众需求,不断优化服务举措,让更多搬迁群众在城市社区感受到家的温暖,真正实现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转变。

(宋志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