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2024年第二季度民族工作“六个一批”专项行动工作情况汇报
政府信息公开

开阳县2024年第二季度民族工作“六个一批”专项行动工作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 2024-09-02 字体:[]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在做强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创新示范项目方面。作为全市第一个被命名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区(市、县),开阳县始终坚持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和突出“融”的导向,以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的创建理念,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搭建宣教平台。依托水东文化陈列馆,探索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打造具有开阳特色和示范效应的基地品牌。截至目前,通过开展研学、夏令营等形式,接待3000余名学生参观学习,有效促进各族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包容欣赏、相互学习帮助。二是打造互嵌式社区。在蒋家寨易地扶贫安置点构建“五联五化”机制,打造居安、业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园”,进一步推动各民族实现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开阳经验”。三是实施旅游促三交工程。在南江大峡谷、十里画廊等景区沿线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廊带”,充分挖掘水东土司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内涵和资源价值,优化完善导游词和解说词,讲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二)在建设一批民族特色小城镇方面。立足山地特色、民族特色、建筑特色,结合宜居(旅居)示范点建设,以南江乡龙广村、苗寨村,禾丰乡马头村等全国(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重点,实施1300户宜居农房改造项目,着力打造“古风河韵·魅力龙广”、“紫水洗泥·旅居苗寨”、“宿在十里画廊·梦回马头古寨”等旅居示范点。截至目前,已开工921户,开工率71%,完工690户,完工率53.1%。

(三)在发展一批民族药业方面。依托富硒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绿色化、生态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思路,以南部乡镇为重点,科学合理规划布局中药材种植板块方面,为下游民族医药企业做好原材料供应保障。一是按照“因地制宜、适度种植、集中连片”原则,优先发展优质道地药材品种,全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中药材产业规模(含野生抚育)7.57万亩,占目标任务数104.41%;产量0.73万吨,占目标任务数31.88%;完成产值0.87亿元,占目标任务数35.66%;主要种植的品种有黄柏、天麻、黄连、天门冬、黄精、金银花等20余个品种。二是围绕中药材基地建设,在高寨乡、花梨镇、禾丰乡、龙岗镇、毛云乡、南龙乡等乡镇培育种植经营主体6家(5家公司、1个合作社),其中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的有1家、1000亩以上的有1家。三是积极组织各乡镇积极申报2024年贵阳市中药材提质增效项目。截至目前高寨乡、龙岗镇共计申报4个中药材产业项目,涉及中药材有黄精、头花蓼、金丝黄菊、蒲公英、黄柏、黄连、竹节参,目前4个项目正在申报审核中。

(四)在提升一批民族传统手工业方面。按照“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扶持苗绣产业。一是培育一批苗绣传人。从做好苗绣非遗传承保护入手,积极抓好非遗名录评选、申报和传承人培育工作。截至目前,全县有苗族服饰省级非遗名录1项,蜡染、刺绣市级非遗名录2项,蜡染、刺绣县级非遗名录2项;省级传承人1名,市级传承人4名,县级传承人1名;市级文化人才(非遗类)1名。二是打造一个苗绣品牌。鼓励支持苗绣传承人、从业者强强联合、互利互赢,通过成立合作社、公司等方式,努力扩大市场占有额及影响力。截至目前,共培育开阳县小花苗手工艺品作坊、贵州技承黔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阳县崖嵯崖左农机专业合作社等3家非遗作坊。三是发展一项苗绣产业。在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核心区明德广场引入开阳县小花苗非物质文化体验馆、银领驿栈和蓝阿秧富硒旅游商品购物中心等,打造非遗文创体验基地,积极开展非遗研学,民族文创产品展销,助力文旅融合迸发新活力。截至目前,开发蜡染刺绣元素围巾、箱包、服饰等旅游商品40余种。

(五)在挖掘一批民族非遗产品方面。积极梳理开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促进民族非遗文化创新发展。拟投入10万元在高寨乡平寨村实施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培训项目,通过与贵州商学院文化与艺术传媒学院合作,开发设计蜡染文创产品。依托蓝阿秧富硒产品体验店和抖音平台,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扩大推广、销售路径,形成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市场供给体系,打造非遗产业板块。      

(六)在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精品方面。以“三月三”“六月六”“斗牛节”等民族节庆为宣传载体,加快推动农旅一体化发展。同时,突出苗族原生态歌舞、传统蜡染、刺绣等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古风河韵·魅力龙广”、“紫水洗泥·旅居苗寨”、“宿在十里画廊·梦回马头古寨”等旅居样板,将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产品推向市场,形成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清明期间推出踏青、采茶、看云海、泡温泉线路;在“五一”期间推出采摘游、康养游、亲子游和休闲游等旅游产品;在端午期间推出非遗漆画扇面画制作、放荷灯祈愿、雄黄及艾草温泉等活动,让游客在度假休闲的同时,可以充分感受节日气息,领略传统文化魅力。据文旅部门统计数据表明,清明、“五一”、端午期间,开阳县共接待游客138.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25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药材种植的集约化程度不高。我县中药材种植建设水平较低,合作社管理模式较落后,无法形成专业化、统一化、规模化发展的形态。二是民族文化产业化水平低、商品化转化还不够高。由于工作经费比较紧张,对民族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开发还不够。三是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精品供给不足,产品类型较为单一、整体吸引力不足,品牌影响力及知名度还有待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次推进会议精神,持续抓好抓实贵阳贵安民族工作“六个一批”专项行动。一是进一步加大对中药材种植行业的扶持力度。通过企业与农户联合,共建种植基地的形式,推动标准化种植,打造“绿色+道地”的种植特色,形成更良好的规模化效应;二是进一步调研指导。针对民族手工艺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持续调研指导,积极争取上级各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三是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村寨文化资源,依托村寨自然景观、民族节事活动、民族传统手工艺等资源禀赋,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变景点、传统民居变民宿、民族手工艺品变商品,打造独具开阳特色的民族特色村寨旅游IP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