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我县民族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党的二十大及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中央、省、市全会及民族工作有关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为目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调度下,在全县各级各部门、乡(镇、街道)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在“创建一批全国示范(区)”方面
聚焦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对照国家民委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评测指标,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今年,我局将“县文旅投”作为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进行推荐,将高寨乡人民政府作为第十二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进行申报打造,将南江乡人民政府作为第十三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进行申报打造。目前,已向市推荐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个、模范个人3人,相关考察工作全部完成。二是持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大力提高干部工作能力和本领。目前,已组织全县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展干部培训2期,培训人员228人。三是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场、点建设,将禾丰乡明德广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暨省社会主义学院校外教学点进行打造。目前,该项工作正在进一步推进中。
二、在“打造一批各民族‘三交’项目”方面
聚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构建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深化互嵌式社区建设。向上争取资金30万元,将紫兴街道东湖社区、云开街道毛稗田社区、硒城街道中山社区作为互嵌式社区进行打造,不断深化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嵌入。目前,已完成项目建设方案编制申报,待市民宗委批复后启动建设,今年年底完成任务。二是深化乡村振兴,助力高质量发展。2025年,争取中央、省、市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补助资金764万元,同比增长35%,实施项目21个,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助力各族群众致富增收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之中。三是加大民品培育。持续巩固开阳县小花苗非物质文化体验馆、银领驿栈和蓝阿秧富硒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建设成果,深化非遗文创体验与研学,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类民族文化创意产品,激发我县旅游发展新动能。目前,体验馆累计接待培训游客、学生800余人次。
三、在“做实一批民族文化项目”方面
聚焦文化交流交融,共筑共有精神家园。一是以民族传统节日为抓手,促进各族群众心灵相通。在禾丰乡、高寨乡、南江乡举办“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传统节日,山歌、斗牛、芦笙等节目架起了各族群众文化共融的桥梁。目前,共举办各类民族传统活动202场。二是以重大活动为载体,铸牢各族群众爱党爱国情怀。今年5月17日,我县组织了以“黔果出山·文旅融合”为主题的民族方阵参加了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展现了开阳民族团结进步精气神。三是以文娱活动为媒介,增进各族群众互敬互爱。在高寨乡、南江乡、禾丰乡、紫兴街道、云开街道等地,举办“群众大联欢”“水东狂欢夜”“风车音乐节”等大型群体性文艺活动,丰富了各族群众文化生活,增进了各民族文化、情感、生活相互融通。目前,共举办各类大型文体活动28场。
四、在“发展一批民族药业”方面
依托丰富的山地、林下资源,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拓展广大群众致富增收渠道。一是不断扩大种植面。目前,全县累计种植中药材24829.9亩(其中林下种植2598亩、基地种植22231.4亩),今年新增2406.5亩,主要品种有黄柏、黄精、天门冬、杜仲、菊花等30余种。二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主体有36家(其中,公司15家、合作社4家、种植大户16家、林场1个),加工主体3家。最为典型的是“贵州双壶堂药业有限公司”在龙岗、高寨、毛云、楠木渡等乡镇布局村级茯苓、骨碎补等初级加工点10个,公司与村级集体经济合作,村集体采取以厂房、空地、设备等入股或者租赁的方式,盘活低效闲置资产,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每个加工点全年产值达20万元以上。三是积极争取专项资助。今年,向上争取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90万元,在宅吉乡扶持菊花医药康养产业融合发展项目1个。目前,已种植菊花200余亩,年产值可达20万元。四是加大项目帮扶力度。重点任务是全力做好市级批复的“开阳正菊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药材黄柏产地初加工厂建设项目(龙岗镇)、“开阳益春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药材茯苓初加工产业发展(龙岗镇)项目和 “贵州山春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黄精加工(紫兴街道)项目建设,确保2025年10月完成建设和验收工作。3个项目总投资541万元,其中,市级补助资金160万元。
五、在“提升一批民族传统手工业”方面
积极扶持、培育县域民族传统手工艺,推动我县民族传统手工艺不断发展壮大。一是围绕苗绣、蜡染等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积极探索“非遗+文创”融合发展模式,提高民族手工艺市场占有率。近年来,“开阳县小花苗手工艺品作坊”、“贵州技承黔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阳县崖嵯崖左农机专业合作社”3家非遗作坊,开发出围巾、箱包、服饰等旅游商品40余种,促进非遗产品与旅游融合创新转化。二是加大民族传统手工艺项目扶持力度,将具有一定规模的民族传统手工艺项目纳入帮扶对象。2025年,投入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10万元,支持高寨乡平寨村苗绣非遗产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给予支持,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目前,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三是积极开展非遗项目申报工作。今年,推荐花灯制作技艺、九制黄精制作技艺、水东土司宴制作技艺等3个非遗项目作为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申报。四是加大非遗人才队伍培训力度。健全完善非遗传承人动态管理和保护激励机制,组织我县省、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传承人、民间艺人、技艺大师积极参加民族“非遗”保护、培育等培训。今年6月,组织市级非遗传承人参加市级文化遗产日活动和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字化记录工作培训1期。全县累计培育省级非遗传承人3名,市级非遗传承人14名,县级非遗传承人38名,传承人总数名列全市各区县市前列。
六、在“建设一批和美民族特色村寨”方面
一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充分利用我县文化、生态、气候、自然等方面资源优势,以“十里画廊”为重点,以“玉水金盆”为核心,打造了以南江大峡谷、水东乡舍、白马峪温泉、猴耳天坑、高寨观云海、云山茶海、水东农耕文化体验园及双流三合避暑等为代表的“一核一带多点”避暑旅居空间格局,形成了以赏花打卡、富硒美食、休闲度假、极限运动、非遗体验等为特点的旅游新业态。 “十里画廊”被评为2024中国避暑消夏好去处,蝉联入榜全国县域旅游综合百强县。南江大峡谷-南江龙广村-禾丰水东乡舍“探访生态峡谷 开启清凉避暑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禾丰乡马头村成功申报2024年贵州省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目前,累计开发旅游产品835个,建成“农家乐”380余家、避暑民宿280余家,目前累计接待游客509.9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7%。二是加强和美村寨建设。今年,争取国家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200万元,将南江乡龙广村作为“和美村寨”进行打造。目前,正在按建设内容组织实施。将高寨乡牌坊村、南江乡苗寨村、禾丰乡马头村等村作为下步“和美村寨”进行培育,力争2026年纳入建设范围。三是大力推广运营模式。利用闲置农房大力发展民宿,在南江乡龙广村、苗寨村,禾丰乡马头村、长红村,双流镇三河村,高寨乡牌坊村等乡镇大力发展农旅经济,拓展了广大群众的增收渠道。水东乡舍“622+1”、南江乡零散民宿“725+5”等运营模式正在我县遍地开花。
开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2025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