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县城的人们都用上了方便的自来水,昔日那些养育着开阳人的古老水井却面临着或修缮、或消失的不同命运,但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然而在无以为报的情况下,能够让后人永远铭记住那些老井的名字,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葡萄井
据清道光《贵阳府志》记载:“居城之中为鳌山,在(开)州署后,状如鳌。对峙 者为三台山,在城西,州之屏蔽也。其左为祖师山,上有祖师观,又名北极观,下有葡萄井,深不可测。明崇祯十年,有龙自泉出,(北极)观中盘柱木龙(雕于木柱上的龙)挟观内钟与之斗, 一时雷雨俱作,山麓震撼”。其中的葡萄井曾经是开阳大半个城居民的饮用水源,后来也成了开阳“八景”之一。山上的北极观于1940年改作开阳中学,即开阳办中学之始。葡萄井水自地下如成串的葡萄而冒出,故名葡萄井。尽管如今的葡萄井已不复存在,但于城内百姓却是永远的记忆,提及葡萄井,可谓妇孺皆知,老少全晓。
龙井
开阳城内,从北街往东街,要过龙井,爬龙井坎。《贵阳府志》载:“明末有王某居井前,其妻梦金甲人告以明日借路,当避之。其家信其言,走避,忽雷雨大作,堂中地陷水涌,中有蚯蚓长尺余,从空中飞去”。
这条由蚯蚓而演变的龙飞走了,如今的龙井也不存在了,井龙具体是什么时间消失的也无从考证,就连城内的一些年长者,都是曾经听过老一辈人讲龙井的故事,也从来没有看见过龙井。尽管如此,龙井坎这一地名还是深深烙在了开阳人的记忆当中。
白沙井
“白沙井,在开州城北,康熙二年,井中龙见,知州徐昌祀之乃去”。《贵阳府志》上的这则记载,几乎达到准确无误的程度,特别是时间、地点、人物的准确。徐昌,江西东乡人,清顺治末年任开州知州,那是一个非常时期,明末清初,战乱纷纷,开州城百孔千苍,城墙民居多毁,就连州衙也被毁掉,官吏只得暂时住在寺观之中,请求上级拨款修葺多被驳回。徐昌拿出个人积蓄,带头捐资作为修城建署的经费,于是县城的城墙、学校,寺庙等依次修复。徐昌离任后,开州人把他列名臣祠,永受香火膜拜。让人欣慰的是这眼曾经现龙的白沙井还在。
其实,开阳城里的水井远不止这些,还有石井、 视槽井、四方井、丹凤井、东门井、北门井、朝阳井等等,只是应了刘禹锡那句话“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所以,出了龙的这些古井总是会让人更加铭记。
资料来源:《开阳县地名故事》,作者:聂舒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