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开阳 » 社会发展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县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坚定不移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突出“强省会”重点,聚焦发力,挖潜增效,狠抓落实,编制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及21个配套专项规划,制定“四化”系列文件,成立了“强省会”领导小组及县项目指挥部和工作专班,高位推动“强省会”工作及投资项目谋划、资金申报、项目融资、“投转固”、资产清查各环节工作,有效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19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36亿元、同比增长1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亿元、同比增长10%;新引进产业项目到位资金106.88亿元;实际直接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770万美元;旅游收入118.33亿元,同比增长27.7%;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2671元、19590元,同比增长8%、9%;城镇新增就业6627人。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75亿元、221亿元,同比增长13%、15%。全县经济发展态势平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物价总体平稳,社会和谐稳定,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一)聚焦工业首位产业,实体经济取得新突破。一是工业项目加快实施,助推产业转型不断升级。5万吨磷酸铁锂及配套、50万吨水处理药剂、60万吨磷石膏综合利用等项目建成投产;年产40万吨PPA、“钛-磷-硫-铁-钙”共生耦合绿色循环利用、2万吨/年磷酸铁锂配套5万吨/年磷酸铁技改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有效促进我县新能源材料发展,为产业延链补链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明显,工业发展根基不断夯实。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5户;新增工业市场主体303户,预计全年达2666户;新增规上企业7户,预计全年达40户;培育申报安达、胜威等5户企业为省级龙头企业。三是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持续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完成开阳县化工园区认定;园区工业用地收储1559.73亩,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8.67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厂房19.7万平方米;园区建材大道、陶家坝物流大道等主干路网全面拉通,经开区公共渣场、铜鼓坝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有序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工作积极开展,我县成功申报为全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年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55亿元。

(二)聚焦城市扩容提质,城镇品位不断提升。一是“一圈两场三改”工作加快推进,有效促进城市内外兼修。完成县城区4个15分钟生活圈规划编制;改造提升停车位1558个、农贸市场1个;实施棚户区改造210户3.78万平方米,完成老旧小区改造525户4.86万平方米、背街小巷改造15条;建成“三感社区”试点3个。二是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人居环境质量逐步提升。完成东湖公园海绵城市—开州大道东湖公园段道路改造,硒州大道建成通车,贵阳港开阳港区顺利通航;东湖大道、南江大道、文化体育公园等项目积极推进;建成前端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亭56个,配置分类垃圾桶586个(240L),智能厨余垃圾收集设备18台,电子显示屏分类果皮箱16台、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7.1%,清扫保洁率100%;维修公厕损坏设施2654处,更换损坏设施4285个,完善无障碍设施7个;修缮路灯2047盏,新增路灯233盏,公共绿化带补植12万株,维修人行道1500余平方米。三是城镇人口不断集聚,城市建设步伐加快。2021年,全县常住总人口达37.4万人,新增城镇人口1万人以上,预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完成房地产投资13.57亿元,同比增长47.92%;商品房销售面积33.7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完成过渡期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案编制,初步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00.79平方公里。

(三)聚焦富美乡村建设,农业农村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是强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巩固脱贫攻坚财政专项资金项目272个,资金5730万元;投入59.42万元,为9956人次脱贫人口购买防贫保险;整改完成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12个,整改率100%;强化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提供建档立卡脱贫户公益性岗位1502个;有序推进6个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示范点和5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二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根基。开工建设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供水项目3个,100公里“美丽农村路”全面完工,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28.43公里,5G网络实现“乡乡通”;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21万亩,15个农业示范园区覆盖15个乡81个村,21个坝区完成土地流转(入股)2.21万亩,实现亩产值917.95元;建设灌排沟渠32公里,田间道路84公里,设施大棚14.43万平方米,冷库库容4950立方米;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4500户,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处,设置垃圾收集点1870个,增配农村垃圾收集箱283个、垃圾清运车12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100%。预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97亿元,同比增长7%;培育引进硒谷科技、大界农业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23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60%;实现蔬菜产量55.51万吨,水果产量9.4万吨,茶叶产量10500吨,中药材产量2.31万吨,粮食产量14.36万吨,生猪出栏60.3万头,牛出栏1.21万头,家禽出栏145万羽,禽蛋产量9500吨。

(四)聚焦富硒康养旅游,旅游产业迈出新步伐。一是加快推动景区提档升级,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完成白马峪景区、猴耳天坑景区提升改造,星悦田园酒店正式投入运营,盘活明德广场、白马峪景区2个低效闲置项目;新增精品主题酒店1个、乡村特色民宿2个,床位213张;新建旅游厕所2个,提升改造旅游停车场8个,新增停车位887个;建成游客服务中心1个,76家企业入驻“一码游贵州”平台。二是抓好旅游项目储备和申报,为旅游产业化发展提供后续支撑。积极推进深水温泉康养旅居融合乡村民宿示范项目、南江高铁站片区基础设施配套、布依特色民族街区、南江老年康养中心装修、马头寨片区综合提升项目等7个融资项目编报;梳理储备核心吸引物、精品酒店、旅游地产、景区提升改造、资源整合及运营、待开发旅游资源6大类37个项目。三是推进“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业态更加丰富。开阳县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排第53位;荣获“贵州省体育旅游示范县”称号,成功创建水东硒州省级旅游度假区;禾丰乡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禾丰乡马头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南龙乡田坎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禾丰乡长红村、花梨镇清江村入选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成功申报标准级村寨3家,优品级客栈1家,四星级农家乐9家,评定三星级农家乐8家。2021年,预计接待游客1215.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8.33亿元,同比增长27.7%。

(五)聚焦投资消费拉动,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一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全年新开工项目94个,新入库项目88个,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1亿元以上;全县省、市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58个,完成投资86亿元。二是向上争取资金成效显著,助力经济社会提质发展。全县获批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省市各级各类资金补助项目318个,申报资金40.29亿元,获批20.29亿元;申报审核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15个,总投资45.44亿元,专项资金需求17.97亿元,获批4.96亿元。三是社会消费持续活跃,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入库商贸企业31家(含个体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4家,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2.94亿元、同比增长11%。深入推进振兴商贸业“百场千店万铺”建设攻坚行动计划,在电商平台开设个人店铺410家,企业店铺190家,孵化电商企业13家,培训电商人员6300人次;“一码贵州”平台销售额2400万元;建成开阳县农村电商服务站100个,完成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1.03亿元;升级改造禾丰乡穿洞村沿街门面6个;完成开阳富硒品牌馆市级众创空间认定,开阳县富硒特色商业步行街成功评选为第十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功开展全民科学补硒惠民工程系列活动、开阳枇杷推介会、“万人游中国硒街”等系列活动,销售枇杷约5万斤,实现销售额91.32万元。

(六)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深化。一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开展扬尘、废气、露天焚烧和餐饮油烟专项治理,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3%,县城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37;严格落实“河长制”,实施鱼梁河、白安河等河流清洁治理工程,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全面推进,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确定阶段性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整面积219.29平方公里;完成退耕还林4.98万亩,森林抚育6.5万亩,幼林抚育和现有林改培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9.48%;毛云乡荣获“贵州省森林乡镇”称号。二是狠抓环保问题整改,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开展“双随机”抽查企业167家次,水、气、声环境质量监测任务40个,环境管理性监测47次,立案查处环保案件24起,整改完成环保督察反馈及自查生态环境突出问题131个。三是推动环保设施建设,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全县党政机关、学校等公共机构配置生活垃圾分类容器3608个,公共机构垃圾设施覆盖率达100%;建成农村垃圾收集点1870个,完成15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运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8.5%。

(七)聚焦改革创新,发展活力不断释放。一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府服务效能加快提升。出台《开阳县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等方案,结合市(州)及县域营商环境评估实施方案,细化任务清单、加强常态监督;45家单位全部入驻新政务服务大厅,“一窗式”改革、全省通办、跨省通办等工作稳步推进,进驻政务服务大厅的1695个事项实现100%网上可办,电子证照入库累计量达162.2万条。二是深化要素配置改革,释放经济增长新潜能。完成产业用地弹性管理制度改革,盘活利用批而未供土地334亩、低效用地再开发93亩。实施土地全周期跟踪监管,建立健全工业用地、建设用地引进、评估、考核、退出机制,制定出台国有土地、集体土地建房管理细则,推进土地集约化、高效化管理。开阳经开区获批全国第五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园区增量配电改革工作加快推进。推进矿产资源采掘、调配、运输、监督管理“四个统一”,创新推行“长短票”制度,全力保障县内企业生产需要,磷矿石就地加工转化率提升至60%。三是开发区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对外开放平台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健全县经济开发区、台湾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园区内设机构、管理体制和办事流程,推进园区财政独立化、审批高效化、管理企业化。四是“三变”改革成效明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持续巩固。发展多种股份制合作,累计实施196个“三变”改革项目,其中,农业产业项目185个,乡村旅游项目5个,现代服务业项目6个,带动全县农(市)民变股东9.78万人,增加股民收益2853.63万元;严格按照中央、省、市产权制度改革文件精神,落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工作。全县土地应确权8.49万户,累计完成率88.5%,确权面积82.13万亩,土地确权面积复核纠错工作加快推进。同时,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供销社、医药卫生等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八)聚焦民生福祉,群众“三感”指数进一步提升。一是就业社保工作稳步推进。引进高层次人才54人,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特岗教师29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9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动态消除城乡“零就业家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8.11万人、2.3万人、3.9万人、20.57万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3635.13万元,全县城乡低保对象4279户8357人实现应保尽保。二是教育医疗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坚持“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构建中小学(幼儿园)学区教研共同体16个,建成市级社区教育试点5个,省级试点1个,创建省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1个;在建教育项目17个,建成后可新增学位6850个。硒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挂牌运行,东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试点已通过省级批复,县中西医结合医院迁建项目有序推进;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35.29万份,开展家庭医生签约12.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7.97万人,实现应保尽保;全力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扎实推进新冠疫苗全员接种,无新增新冠感染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三是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改造提升乡镇(街道)文化站6个、村(居)文化中心41个;建成多功能球场1个、全民健身工程10个;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文化活动222场次,服务人数37万余人次;文化馆、图书馆接待群众13万余人次;体育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游泳中心接待群众2.5万余人次;全县70所中小学体育场地陆续对外开放,实现应开尽开;8处革命文物列入全省首批革命文物名录,南龙阳戏研究课题列为市级科研课题。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九进”活动,打造示范点17个,建立2个县级、3个乡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形成“水东文化陈列馆——县民族学校——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集中展示中心)——南江乡龙广村——紫兴街道”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廊带;开阳县教育局荣获2021年度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另外,8大类74件市县民生实事落地落实。外事、国防动员、人防、气象、工青妇、红十字、双拥优抚、老龄和残疾人等事业健康发展,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同比下降21%、死亡人数持平,安全感满意度测评连续2年达99%以上,人民群众“三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更有温度。

过去一年,是“十四五”规划与“强省会”五年行动的开局之年,是我县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的同时,面临经济形势最为复杂,发展困难问题最为突出的一年,同时也是我县基础设施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招商引业氛围愈发浓厚、民生“三感”指数持续提升的一年,取得这些成绩,实属不易。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县委总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万众一心、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的结果。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县经济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经济增长基础不牢,质量不优,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基础设施仍显薄弱等问题。新的一年,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新能源产业发展、“四新”“四化”建设、“强省会”五年行动等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可转化的政策利好,全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