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总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乡村振兴
开阳县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总结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今年以来,开阳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国发〔2022〕2号文件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主线,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紧盯“两个缩小”“两个确保”目标任务,推进“三个转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五大行动”,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现将开阳县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开阳县位于东经106度、北纬27度,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上。地处黔中腹地,乌江南岸,东与瓮安、福泉接壤,南与龙里、乌当毗邻,西与修文、息烽交界,北隔乌江与遵义相望。南距省会城市贵阳45公里,北距历史名城遵义110公里,位于连接贵阳与遵义两大城市的次中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境内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7.25%。全县国土总面积2023平方公里,辖7镇8乡3个街道,136个村(社区)、2196个村民小组,户籍户数14.69万户、45.4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4.8万人。全县脱贫村14个,易地搬迁安置点1个,脱贫户2889户9683人(其中:易地搬迁脱贫户458户1874人),监测户501户1555人。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聚焦“六个重点”内容,持续抓好“三落实一巩固”,细化量化指标,落实目标责任,狠抓统筹调度,采取有效措施,“三保障”和农村安全饮水持续巩固,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治理不断改进,各项工作呈现出稳中有进、积极向好的态势。农林牧渔总产值实现稳中向好,前三季度,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66亿元,增速4.9%,排位全市第一;预计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74亿元,增速6.2%。前三季度,实现一产增加值38.39亿元,增速4.7%;预计全年实现一产增加值47.03亿元,增速5.2%。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有序推进,1-10月预测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59.2%,目前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88亿元。预计全年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64%,产值109亿元。农民收入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完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41元,增速7.9%;预计全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31.7元,增速9%。2023年,预计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7575.38元,增速16.71%;易地搬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6445.45元,增速17.56%;万元以下的脱贫人口实现动态清零。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三落实”,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基础更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第一,强化政治担当,坚决扛起乡村振兴主体责任。落实主体责任、凝聚工作合力,压紧压实党政、部门、干部“三条线”,做到方向不偏、焦点不散、力度不减。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县委、县政府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对第一议题抓学习,通过县委常委会、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贵州贵阳重要讲话精神共15次,开展领导干部线上讲堂22期,不断提升理论水平。结合主题教育四下基层,带头深入基层开展宣讲,带头开展调查研究,全县34名县级领导干部,到基层宣讲102次,调研168次,全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二是强化高位推动。严格落实“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当好“一线总指挥”,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2次(其中:县委常委会12次、县政府常务会10次),特别是6月28日全省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推进会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深入一线调研督导15次、分管领导督导调研32次,有力推动重点工作的落地落实。

三是强化统筹协调。县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严格“一周一调度、一月一督查”工作机制,高位推动,压实责任。召开专题调度会42次,组建5个综合督导调研组和24个专项督导调研组对全县18个乡镇111个行政村开展全覆盖督导5次,走访农户3252户次,梳理并全面整改各类问题662个,下发调度令54期,以问题排查整改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促进行业乡镇持续提升工作成色。

四是强化部门联动。县直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点、线、面一起抓,实现责任链条衔接到位、工作闭环管理到位,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干事的局面。县教育、住建、农业农村、卫健、医保、水务等部门紧盯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3+1”保障、产业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资金等重点工作,把乡镇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和行业部门指导监管责任紧紧扭在一起,全县上下形成了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五是压实包保责任。制定《开阳县县级领导和单位联系村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方案》,压实县级领导联系乡责任、部门行业主管责任、乡村主体责任、帮扶单位包村联户责任、帮扶干部帮扶责任,构建“人人要担责、人人必尽责”的责任落实体系。落实县分管领导包保易地搬迁点。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96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11个行政村,累计投入资金3890万元,带动就业2.7万余人。

六是强化驻村帮扶。选派41名驻村第一书记、90名工作队员到“六类重点村”和乡村振兴任务较重的村开展驻村帮扶。各派出单位听取汇报和谈心谈话360余人次、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到村调研指导840余人次。驻村干部进驻后,撰写村情调研报告86份、制定驻村帮扶计划和年度任务清单131份,组织参与线上答题测试1000余人次。按照“一宣六帮”,上党课70余次、走访脱贫户监测户1.9万余户次、化解矛盾纠纷300余起、办理实事好事300余件、协调争取帮扶资金600余万元等。

第二,强化政策落实,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强化“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安全饮水保障政策完善和落实,层层压实责任,保证政策总体稳定、落实到位。

一是持续巩固“三保障”成果。巩固教育保障,落实控辍保学“七长”“五书”责任制,控辍保学实现常态化动态清零。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全年发放资助资金1261.513万元、惠及学生17336人次;享受营养改善计划学生57645人次,涉及资金3319.288万元。开设“绿色通道”,强化政策宣传,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无障碍入学。巩固医疗保障,加强295家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落实30种大病专项救治。在原有保障对象的基础上,将“先诊疗后付费”保障范围扩大到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城乡低保边缘家庭人口和计生特殊家庭人口,落实“先诊疗后付费”2876人次;四类慢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928人(其中:脱贫人口1625人、监测户303人)。强化“三重医疗保障”,落实各类特殊群体医保资助金847.36万元、惠及28787人,脱贫户监测户参保率达100%;实施医疗救助41161人次资金533.31万元。巩固住房保障,深入开展全县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持续做好新增危房动态监测和改造,实施完成因灾新增农村危房改造92户。

二是持续巩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印发《开阳县农村供水保障全面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压紧压实农村安全饮水“三个责任”“三项制度”,持续开展饮水安全问题全面排查,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设施和输水管网建设,提升水质保障,强化运行管护,巩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成果。紧盯633处集中式、635处分散式供水点,组织县、乡两级对农村饮水安全进行常态化大排查6次;认真落实一年一次的水质监测,对乡镇集中供水的原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进行水质检测1次、千人以上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施检查1次。实施农村供水保障项目4个,巩固提升供水人口3.2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规模化供水覆盖率分别达91.27%、35.43%。建立健全农村供水供应机制与运行和应急保障,实施抗旱应急工程4处、维修养护工程84处,铺设管道160千米。

三是持续巩固社会保障成果。全面落实低保城乡一体化,稳步提高农村低保、特困供养补贴标准。今年4月份,低保标准提高到780元/人/月,特困供养人员生活保障金提高到1248元/人/月,兜底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从“兜得住”向“兜得牢”转变。截至10月底,全县新增低保266户620人,农村低保数4024户、7678人,特困供养数1362户1406人。1至10月,发放农村低保金3231.10万元、40697户次77624人次,发放特困供养金2278.50万元、13180户次13641人次;发放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孤儿)资金370.64万元、2916人次;开展临时救助1184人,发放临时救助金109.94万元,实现重点人群、特困群体“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建立“财政+保险+农户”的风险防范机制,为脱贫人口、监测户购买防贫保险,理赔110.84万元191人次。

四是持续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提升社会保障服务和社区综合保障服务水平,拓宽就业门路和增收渠道。通过劳务输出、就近就地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方式解决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户均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目标。1至10月开展培训100人,搬迁点脱贫人口家庭劳动力439户961人,就业439户920人,就业率95.73%;帮扶车间吸纳脱贫人口就业34人,落实脱贫人口保洁、物业管理等公益性岗位就业210人。发挥比较优势,谋划建设一批产业项目,实现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21人、社区集体经济积累75万元。健全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体系,引导搬迁市民感恩党、感恩国家,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开展感恩教育12场次,普法教育5场次,组织社区演出6场次,先后评选文明家庭326户。

第三,强化工作落实,坚决筑牢防贫底线。围绕产业发展、就业帮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深入开展重点人群监测帮扶专项行动,保障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一是持续推进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完善重点人群监测对象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排查识别新增监测对象。以家庭年人均纯收入7300元为监测范围,制作政策“明白纸”5320张、“一码通”1200张,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运用个人申报、干部走访、部门筛查预警等渠道,核实处理预警线索5379条,纳入监测对象227户。紧盯8类重点人群,常态化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排查暨重点人群监测帮扶排查20次。建立“即报即批”工作机制,组织县乡村振兴、教育、民政、医保、卫健等部门对拟纳入监测对象的农户进行集中研判36次,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2023年,新增识别防贫监测对象399户1251人,截至10月31日,全县累计识别监测对象501户1555人。通过落实帮扶措施,已消除风险19户54人,风险消除率为3.8%。未消除风险的均按照“一户一策”落实精准帮扶措施。

二是全力提高群众认可度。聚焦“两率一度”,结合“面对面解民忧、‘学干改’办实事”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做一次宣讲、送一份温暖、拉一次家常、办一件实事、搞一次卫生”的“五个一”行动,组织全县84家县直部门干部力量,进村入户宣传党的惠农政策1万余人次,与3090户拉家常,为脱贫户监测户打扫卫生3000余人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4个,并送各类生活必需品折合资金1.2万余件(折合资金36.642万元),脱贫群众满意度、认可度不断提升。同时,进一步做好脱贫群众收入核实,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面对面算账,真实准确地做好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收支情况、人口变动、务工等信息采集和录入工作,做到“应统尽统、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三是持续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始终把支持产业发展作为衔接资金使用的首要任务,通过支持发展多种形态庭院经济等,持续加大到户产业帮扶力度,带动脱贫群众生产经营性净收入增长。结合乡(镇、街道)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富硒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价值链,制定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促进脱贫人口增收机制,投入资金3358.27万元发展蔬菜、乡村旅游等增收产业,带动4719户次16228人次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增收致富。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模式,安排资金660.4万元,实施生猪、蔬菜等到户产业项目46个,惠及农户2211户,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坚持党建引领,落实资金856万元推行“村集体经济+其他经济主体”的“1+1”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带动农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全县11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

四是持续推进稳岗就业。全面落实国家“一稳、两拓、两创、两提升”就业措施,通过促进生产,组织劳务输出,强化就业帮扶车间、乡村公益性岗位等吸纳带动作用,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信息核实,落实跨省务工交通补贴、雨露计划、就业技能培训各项政策,实现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截至10月底,开展脱贫劳动力培训、易搬迁劳动力培训132人次;全县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务工4585人,完成目标任务3907人的117.3%,比上年度增加33人,增长0.7%。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发放补助资金18.475万元216人(其中:就读三年级的脱贫户、监测户9.775万元42人,教育资助8.7万元174人);落实“雨露计划+”工程,全年毕业学生50人(其中:16人继续升学,就业34人),就业率100%。5个就业帮扶车间、1个就业帮扶基地吸纳带动脱贫劳动力就业52人,比2022年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人数增加4人。发放跨省一次性交通补助1343人67.15万元。加大脱贫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力度,全县有脱贫劳动力家庭高校毕业生87人(其中:就业70人,6人升学,1人服兵役,10人因备考以及个人原因暂无就业意愿)。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2132人(其中:脱贫人口1837人),发放就业援助补贴1089.23万元,脱贫人口公益性岗位比2022年增加4人。

五是持续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紧盯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力争增幅16%以上目标。继续加大产业资金投入,全县到县衔接资金9060万元,用于增收产业发展资金4874.67万元。落实小额信贷政策支持脱贫户和监测户发展生产,新增小额信贷885.87万元、238户,贷款余额2696.29万元、农户667户。采取以工代赈方式投入资金1468.54万元实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34个,吸纳群众797人(其中:脱贫人口86人、监测户3人)参与项目建设,发放劳务报酬327.8万元,人均增收4112.9元。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4204万余元。围绕“四项收入”,与群众面对面算账,把好收入信息采集关、统计关、核实关,应统尽统,不错统、不漏统。2023年,预计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7575.38元,增速16.71%,其中:人均生产经营净收入2448.46元,占比13.93%;人均工资性收入11910.02元,占比67.77%;人均转移性收入2925.6元,占比16.64%;人均财产性收入291.3元,占比1.66%。

六是持续推进衔接资金项目管理。规范项目库管理,优化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建设管理,切实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纳入项目库,2023—2025年三年滚动项目库项目1042个,资金52397.9万元。严格衔接资金安排和使用,加强对财政衔接资金项目日常监管,探索“以奖代补”“以效定补”等激励机制,鼓励实行开发式补贴,推行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提高衔接资金的使用率。2023年,全县到县中央和省资金4583万元,批复项目157个,完工155个,完工率76.9%,报账3969.94万元,报账率86.62%。严格落实“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达到60%以上”的硬性要求,今年到县中央资金3338万元,用于产业发展2280.06万元,占68.31%。加强衔接资金监管,建立健全财政衔接资金风险防控机制,组织县财政、乡村振兴、民宗、发改等部门对资金项目的执行情况检查3次,保证财政衔接资金使用安全。加强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监督检查,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个,资金200万元,发放劳务报酬84.84万元,占42.42%。

七是强化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全面建立“检查、评估、动态”的扶贫项目资产监测管理机制,把扶贫项目资产从管好到用好有序转变。2023年,开展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回头看”4次,对新实施的扶贫项目按照“竣工一个、验收一个、确权一个”要求,加强项目移交,做到应交尽交、应管尽管,有效提高资产增值。按照产业项目“四个一批”的要求,开展低效闲置扶贫资产排查4次。目前,全县共排查出的存量闲置扶贫项目资产54个、资金3858.35万元,目前已盘活13个、资金1344.16万元,正在盘活2个,115万元,对尚未盘活的低效闲置资产,建立健全台账,制定“一资产一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保证扶贫资产发挥更大效益。

八是持续推进问题排查整改。今年,省级以上对开阳县成效考核、督导、暗访等点对点反馈问题62个(其中:国家乡村振兴杂志社暗访反馈问题5个、省督导调研反馈问题30个、2022年省成效考核评估和资金绩效评价反馈问题7个、2023年省交叉考核衔接资金项目反馈问题8个、省督导调研“回头看”反馈问题12个)。我们及时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切实将问题分解到责任部门和乡镇,建立整改台账、列出整改清单、明确整改时限,落实“四双”问题整改工作机制,统筹抓好问题整改落实工作,扎实开展好各项问题整改“回头看”工作,建立问题整改长效机制,持续加强整改。目前,反馈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并销号。

(二)聚力全域推进,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第一,抓牢乡村产业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突出“稳粮、保供、优种、活市、联工”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一是狠抓保耕保粮底线任务。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标2万亩,启动3万亩高标建设,整治撂荒地791.01亩,做到严管耕地用途、严守耕地红线。落实耕地种粮保粮优先序,实行到村到户到地块的台账化管理,实施粮油单产提升工程,有序推进5万亩“稻-油”轮作、粮油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建设,扶持粮食生产经营主体1630个,创建党政示范责任田166个8.24万亩,2023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2.43万亩、预计产量17.9万吨,面积和产粮量均排全市第一。

二是狠抓强农富农产业基础。突出“五个一”抓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4个10万、1个100万为引领,狠抓“茶、果、蔬和生猪”等优势产品,优化传统蔬菜乡镇种植布局,争取市级补助资金175万元,有序推进1.7万亩示范蔬菜生产基地、建成新建(改扩)家庭牧场21个、新达产水产基地1个、发展林下种植4.4万亩,提质果园面积1700亩,全年预计完成蔬菜产量63.2万吨,水果产量11万吨、茶叶产量1.055万吨,生猪出栏60.8万头。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五长五员”共管、“三个三”全流程监管机制,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三是狠抓联工联企产业链条。鼓励富硒面条、大米等存量企业技改升级,支持南方乳业建成投产年产10万吨牛奶制品生产线,硒谷科技硒含片、代餐粉等5条生产线进入调试。采取“培优、育强、扶小”的思路,持续加大经营主题培育力度,新增市级龙头企业3家,种养殖大户1786户、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25家、新增家庭农场50家,2023年预计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107亿元。探索“政校企”三方联动,引进新希望集团旗下的新腾数致公司、中国农业大学等优质资源,在已建成果蔬加工厂的基础上,共建中国农业大学开阳教授工作站和果蔬深加工-富硒预制菜研发平台,发展“研发+认证(检测)+产业化”,推动打造“百亿级富硒产业聚焦区”。

四是狠抓促文促旅融合发展。深挖水东文化、山水田园、地热资源三大优势,按照打造核心吸引物、丰富旅游业态和以文赋能3条实施路径,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建成“云録野奢”“水东乡舍·绿筠轩”等优质民宿,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推广水东乡舍“622+1”、双流三合8+1+N、高寨牌坊“721”等模式盘活闲置农房,建成民宿280余家、农家乐380余家,举办采茶、赏花、摘果、农耕体验等休闲农业节庆活动7次,十里画廊玉水金盆入选全省2023年度15条油菜花海和10条精品赏花线路,成为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旅游目的地。

第二,抓牢宜居宜业,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以农村“五治”为抓手,不断改善农村生活品质,让农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不断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健全乡村建设顶层设计。深入实施农村“五治”,制定《开阳县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围绕2023年工作要点,深入开展乡村建设信息采集,制定年度任务清单,落实组织群众参与乡村建设工作机制。立足各村自然禀赋,充分挖掘和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进”的原则,围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数字乡村等,完成99个行政村村庄规划修编,对全县111个行政村1935个村民组进行分类,建立和完善2023—2025年乡村建设项目库333个、资金51.56亿元。

二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合衔接资金、专项资金、社会资金1.54亿元,实施69个项目,完成1800户宜居农房改造、235栋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9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4个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改善提升自然村寨收集收运点70个、新建1个、提质改造15个农村公墓,分散式供水从908处减少至635处,供水保障率从87.7%提升至9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至25.23%。在40个行政村建立垃圾收运处置有偿服务机制,47个村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制度、村寨卫生大扫除制度,农村垃圾外运减量80.5%。群众的获得感和认同感进一步提升。

三是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摸排2013年以来各级财政支持改造的农村户用厕所37659户,财政支持类问题厕所3202户,2021年至今,累计整改1724户,还需完成整改1478户(2024年整改1050户,2025年整改428户)。 2023年,新改建户厕1138户、问题户厕整改596户已全面完工,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78.54%。新建3座公厕均已全部完工投入使用。加大农村厕所革命资金拨付,2022年到县中央和省级资金779万元,拨付779万元,拨付率100%;2023年到县中央资金755万元,拨付755万元,拨付率100%。建立健全农村厕所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农村厕所有人管,有人理事。

四是推进乡村振兴示范试点建设。紧紧抓住群众全过程参与这个关键,坚持以点带面、整体带动,编制下发《开阳县农村“五治”示范村寨创建工作手册》,推出了水东乡舍“622+1”、双流三合8+1+N、高寨牌坊“721”等盘活闲置农房模式。采取“政府组织零投工、群众材料零投入”的方式,发动群众无偿投劳参与“五治”建设共计1.3万个工天(折价190余万元);群众累计筹资捐钱捐物折价267万元。建成贵阳市特色田园乡村集成示范点5个,分类打造“五治”示范村寨22个。群众真正参与进来,行动起来。同时,建立示范试点和乡村建设项目“负面清单”,坚决杜绝把资金和精力放在华而不实的“堆盆景”工程上,大量资金用于修建“门墙亭廊栏”等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问题,以及财政资金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活动场所重建轻管、建而不管、建而未用等问题。

第三,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坚持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治理有效、发展有力的和美乡村。

一是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正直、敢闯、会管、能说、清白”五种能力,县委书记带头讲好培训“首课”和讲好专题党课,带动县级干部上党课30余次,各级党组织书记上党课700余次。开展县乡两级“擂台比武”20次。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管理监督,扎实开展18个乡镇(街道)和136个村(社区)届中履职情况分析,激励干事创业。完成8个重点村(含6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提升。加强“兵支书”队伍建设,有序推进“兵支书152”工程。

二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下发《开阳县2023年第一季度理论学习重点学习内容提示》,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坝坝会70余场次,发放倡议书七千余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讲文明・树新风”等公益广告制作宣传和展示刊播力度,通过LED屏、广播、流动宣传车、文化长廊、文化墙等滚动播放公益广告六千余次,新增、更换公益广告牌500余块。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推广建设“道德评议会”“道德红黑榜”等新型德治平台,探索“积分制”管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教化约束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目前,全县共55个村建立积分制管理制度,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3个、省级文明村35个,县级文明村73个,县级文明村覆盖率达100%。

三是推进移风易俗。聚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的主要目标,狠抓农村“治风”工作,召开县级会议15次,乡(镇、街道)会议18场,党员大会200余场,群众坝坝会3000余场。探索“礼单簿”变“邻里互助簿”和“一会一队、四员”红白理事运作模式,评选优秀红白理事会一类3个、二类12个、三类66个,建设50元礼金(零礼金)示范村28个。通过线上线下发放倡议书6万份。修订完善村规民约136个,设置红黑榜449块,处置异地操办违规酒6起。开展农村“治风”文艺汇演100余场次,制作宣传标语70余处,制作移风易俗纸杯8万个,制作“五治”宣传短视频30余个,新闻信息宣传报道1000余条,开展树身边典型评选121人。

四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调整优化网格设置,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机制,调整设置村(社区)网格853个,配备联户长10404名,建立党小组770个,将各类网格整合成为“一张网”,建强网格党组织,实现党建工作对网格的全面覆盖,加强网格资源配置,在党组织领导下,把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志愿服务等各方面资源下沉到网格。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网格事项准入退出机制和网格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工作机制,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三、经验亮点

一年来,开阳县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重点任务,不断探索经验、总结做法,为推动乡村“五大振兴”、乡村建设、基层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一是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混合所有制经济实体”的“1+1”混动发展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2年试点村高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6万元,该做法被《农民日报》头版刊载;二是探索搭建“黔农智慧乡村数字服务平台”助力农村“三资”管理和基层治理,该经验被省委网信委评为“2022年度贵州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工作优秀案例”;三是探索“政校企”三方联动,引进新希望集团旗下的新腾数致公司、中国农业大学等核心科研机构,建设中国农业大学开阳教授工作站和开阳县果蔬深加工-富硒预制菜研发平台,形成“研发+认证(检测)+产业化”产业业态,聚力打造“百亿级富硒产业聚焦区”;四是探索乡村政务“服务下沉、数据下传、标准下延”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2022年,开阳县政务服务社会群众满意度达100%,该案例入选全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工作优秀案例;五是创新探索“礼单簿”变为“邻里互助簿”,破陈规除陋习,推动移风易俗,该案例纳入全省3个乡风文明治理典型案例推送中央宣传部;六是探索建立“五长五员”抓共管农产品质量安全,2023年10月,农业农村部授予我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荣誉;七是探索农村慢病“六个统一”“三色管理”“签约跟踪”医防融合体系,成功创建省级慢性病医防融合示范区,正在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示范区。此外,还在乡村文明、特色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探索了经验做法,具体典型亮点材料详见附件2。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一年来,我县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了大量工作,脱贫成效得到切实巩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良好进展。但是在产业培育、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和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提升以及在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等方面还有差距,还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持续压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责任。坚定不移扛起“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严格落实过度期“四个不摘”要求,紧紧围绕“三落实一巩固”持续发力,紧盯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优化整合涉农资金,扭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实现“一高于两提升”,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推进驻村帮扶,进一步健全完善机制,压紧压实驻村帮扶责任,围绕驻村干部“一帮六宣”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帮扶能力,确保做到真帮实驻。

(二)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落实。一是落实惠农惠民政策。强化政策支持扶持作用,积极争取扶持资金,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民实际种粮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村改厕补贴等补贴政策;持续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性政策。二是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加强对8类重点群体监测预警,重点关注收入较低或下降明显、就业不稳、产业失败、重病、重残、出现“3+1”未保障家庭和非义务教育阶段多子女家庭等重点人群,以及受其他突发意外事故影响较大的农户,将对象找准找全,及时落实针对性、精准性帮扶措施。三是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持续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强化就业推介服务,公岗安置、就业培训,切实解决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拓宽就业门路和增收渠道,确保有劳动搬迁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持续完善蒋家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搬迁人口市民化进程。四是用好用活衔接资金。严格执行中央和省衔接资金管理要求,优化整合衔接资金使用,不断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突出联农带动作用,落实衔接资金优先支持产业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发展要求,让更多群众分享产业红利。持续推广“以工代赈”模式,吸引有劳动力脱贫户和监测户参与务工,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三)持续推进以富硒为特色的乡村产业提档升级。立足我县资源禀赋,聚焦乡村产业发展“五个一”工程目标,坚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方向,牢牢抓住“稳粮、保供、优种、活市、联工”五个关键,以蔬菜、精品水果、生猪等重点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抓手,着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富硒+”品牌强农战略,依托富硒农产品加工园,积极引进优质企业,深入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全面推动接二连三,强力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提档升级,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四)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补齐农村基础实施短板。全力统筹好乡村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在关系,着力塑造外在颜值和提升内在气质,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全面提升,实现美美与共。持续坚持以农村“五治”为抓手,强力推进宜居农房改造、闲置农房盘活、危房管控、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垃圾收运、厕所革命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全面补齐通信、电网、村组路、物流等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五)持续推进农民收入稳定提升加快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以农民增收、村集体增收、亩均增收为主攻方向,千方百计拓宽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生活好起来。农民增收方面,重点瞄准劳务输出、就近就业、以工代赈等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瞄准农业产业发展、农旅融合、乡村新业态等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瞄准闲置农房盘活、土地林地入股经营等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及时兑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一次性种粮补贴等惠农补贴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村集体增收方面,持续巩固消除空壳村成果,保持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低于5万元村动态清零,强力推动20个“1+1”混合所有制试点村经营指导服务,努力提升经营性收入。指导其余村集体巩固拓展生产经营,不断壮大村集体收入。亩均增收方面,加大冬闲田利用撂荒地整治,大力推广冬季扩种蔬菜、油菜、马铃薯、胡豆等冬季作物。全面推进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玉米红薯套种、烤烟红薯套种、粮油轮作、粮菜轮作等,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亩均产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