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寨乡始终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作为核心任务,严格遵循县依法治县办的相关要求,乡党委、乡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工作。在2024年,高寨乡依法治乡的各项工作在上级各部门的精准指导下,在乡党委、乡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及乡属各部门、各村的全力配合下,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2024年度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筑牢国家安全防线,紧抓反恐防恐与反邪工作。一是强化基层国安建设。将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置于首要位置,秉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从村一级夯实国安基层基础。通过开展国家安全知识培训、设立基层国安信息员等方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维护国家安全的积极性,不断壮大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力量,完善情报信息收集与传递机制,让国家安全工作触角延伸至乡村每一处角落。二是多元开展宣传教育。利用赶集日人流量大的特点设置宣传点,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举办专题活动,同时组织工作人员进家入户,全方位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不仅发放宣传资料,还通过现场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切实提高干部群众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抵御西方不良意识形态渗透和错误思潮干扰的能力。三是严格重点人员管控。对有可能报复社会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流动人口、涉疆涉藏人员、涉跨境违法犯罪人员、吸毒人员、邪教人员等重点人群,实施分类分级管控措施。建立详细的人员信息库,定期更新动态,确保管控无死角,动态管控率始终保持在100%。四是落实包保盯防措施。针对辖区内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实行“一人一档、专人包保”,加大走访频次,实时掌握其身体和精神状况。对邪教人员全面摸底排查,建立翔实数据台账,采取“盯防+教育”的双重措施,杜绝邪教人员散发反宣品、张贴反宣标语等破坏活动,全力实现“五个绝不允许”的工作目标。
(二)深入排查化解矛盾,防控重大风险保稳定。一是全面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按照联系村与分管工作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拉网式、滚动式的矛盾纠纷大排查。秉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对排查出的问题建立详细台账,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时限。2024年,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305件,涵盖家庭纠纷98件、劳动纠纷21件、邻里纠纷115件、土地纠纷24件、其他纠纷46件,均已成功办结,调处率达100%。同时,高效处理452件12345热线案件,做到件件有回音。二是强化敏感节点稳控。在重大会议、重大活动等敏感时期,制定专门的信访维稳工作方案,对重点群体和重点人员实施“一对一”包保稳控。2024年,共收到信访系统转办案件20件,已成功化解17件,剩余3件案件正在积极化解中。通过向上级协调资金等方式,有效解决了欠薪欠资等问题,实现了重点信访人员的稳控,确保敏感节点期间乡域和谐稳定,达到“六个坚决防止”以及“不出事、不惹事、不添乱”的目标。三是提升情报信息收集能力。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多渠道情报收集网络,涵盖网格员上报、群众举报、部门共享等方式。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收集到的情报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预警,确保涉稳动态信息早发现、早处置,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四是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统筹政法各部门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制定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实战演练。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迅速响应、协同作战,确保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地处置。五是扎实开展风险防控。针对我乡不存在房产领域项目和“两拖欠”风险隐患的实际情况,重点聚焦涉法涉诉群体、涉军群体、90年代末未分配大中专毕业生群体、原民办代课教师群体等5个特殊利益诉求群体的涉稳风险隐患。制定《高寨乡2024年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暨四个专项防范化解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风险点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各责任部门制定相应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有序开展防范化解工作。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一是持续开展“两严一降”。加强街面和村级巡逻防控力量,组建专业巡逻队伍,配备必要的巡逻装备,每周开展不少于2次的治安巡逻。同时,加大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专项整治行动、联合执法等方式,形成强大威慑力。2024年,全年立行政案件38起,查结26起;立刑事案件14起,破案9起,刑事案件数量稳中有降,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向好。二是整治重点区域问题。大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围绕“全域覆盖、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目标,在乡域内的敏感区域、交通要道新增高清摄像头34个,进一步扩大视频监控覆盖范围。建立视频监控调度中心,安排专人负责监控值守,实现对全乡公共安全的实时监控和有效管控。三是加强特殊人员管理。完善社区服刑人员监管制度,通过信息化手段定位跟踪、定期思想汇报、集中教育学习等方式,确保监管到位。对刑释解戒人员,建立安置帮教档案,协调相关部门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帮扶措施。加强对闲散青少年、不良行为青少年、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教育,通过开展心理辅导、课外辅导、兴趣培养等活动,引导其健康成长。落实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监护人(家属)以奖代补政策,激发监护人主动监管的积极性。四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学校、家庭紧密合作,构建“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体系。在学校开展法治主题班会、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定期邀请法律专家进行法治讲座;加强对家长的法治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时,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定期不定期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五是打击新型违法犯罪。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等新型犯罪,组织全乡干部职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广泛宣传。线上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发布反诈知识、案例警示;线下通过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举办讲座等形式,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开展涉跨境违法犯罪人员摸排劝返管控工作,通过与家属沟通、政策宣传等方式,对3名涉缅人员开展全力劝返工作。六是深入推进“无毒乡村创建”。定期召开禁毒工作专题会议,明确各部门、各村的禁毒工作责任。加大禁毒宣传教育力度,创新宣传形式,如举办禁毒文艺演出、制作禁毒宣传短视频等,提高全民识毒、防毒、拒毒能力。加强对涉毒人员的管控,对社戒社康人员严格落实定期和不定期吸毒检测、定期访谈、定期评估以及行动轨迹跟踪等措施,确保涉毒人员不漏管、不失管。2024年,共排查制毒窝点34次,未发现制毒情况。
(四)构建“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一是创新调度工作机制。以社会治理综合指挥调度平台为核心,将网上网下收集到的矛盾纠纷、信访问题进行分类整理,通过调度单的形式,精准派发给相关领导和部门。明确责任领导、牵头部门、配合部门以及属地村的职责,规定调查核实和反馈的具体时限,构建起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基层社会治理信息综合、指挥调度、联动处置体系。二是合理设置网格联户。根据我乡8个行政村的实际情况,科学划分52个网格。按照村民居住分布,以实有户数(含租赁)为依据,结合就近联防联治原则,设置526个“十联户”。各村建立“三级微信群”,实现信息快速传递。在全乡网格内成立40个网格党小组,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三是完善信息录入管理。对党员、吸毒人员、留守儿童、退役军人、脱贫户、残疾人、非法集资人员、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群体及重点人员,按照要求详细录入系统,实现人员信息的动态管理,为精准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五)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净化社会风气。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的系列安排,深刻认识扫黑除恶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大意义。二是加强宣传引导。根据工作进展,制定分阶段的宣传报道方案。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如微信公众号、宣传栏、宣传车等,广泛宣传扫黑除恶工作的措施与成果。举办扫黑除恶主题宣传活动,邀请群众参与,提高群众对扫黑除恶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三是强化线索摸排核查。严格执行线索核查月报告制度和线索排查登记上报制度,拓宽线索收集渠道,鼓励群众通过举报电话、邮箱等方式提供线索。对收集到的线索进行分类整理、深入核查,确保线索核查率、反馈率、办结率均达到100%。四是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政法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扫黑除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监管,从源头上预防黑恶势力滋生。五是依法严惩违法犯罪。高寨派出所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坚持依法严惩、打早打小、除恶务尽的原则,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加强与检察院、法院的沟通协调,确保案件办理依法依规、高效公正。2024年,我乡未发现涉黑涉恶线索信息,有效净化了社会风气,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安全感。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法治宣传存在短板。法治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仍需拓展。部分偏远地区群众接受法治宣传的机会较少,宣传内容与形式未能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导致部分群众法治意识淡薄,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不足,存在信访不信法的现象。
二是统筹协调力度不足。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及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中,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不够紧密。存在信息沟通不畅、工作衔接不及时的问题,尚未形成高效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影响了工作的整体推进效果。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深化思想认识,凝聚法治建设合力。进一步组织全乡干部职工深入学习省、市、县关于依法治县的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定期开展专题研讨会议,针对现存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研判。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和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各村的法治建设责任,将法治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全乡上下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将依法治县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
(二)持续强化监管,规范执法行为。坚持常态化开展依法治县工作,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在法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将部门执法工作纳入乡督办督查重点内容,建立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通过执法案卷评查、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精准掌握部门执法情况,及时纠正执法不公、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确保上级部门关于依法治县的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三)拓宽监督渠道,创新宣传方式。一是强化公众监督。设立专门的法治建设监督举报平台,包括电话、邮箱、微信公众号留言等,鼓励群众对执法过程进行监督。定期对群众举报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及时反馈处理结果,提高群众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创新宣传方式。在现有宣传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实际,利用农村“大喇叭”定时播放法治知识,制作通俗易懂的法治宣传音频、视频,通过微信群广泛传播。开展法治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法治文艺演出、法治电影放映等,让群众在娱乐中接受法治教育。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精准化法治宣传,如为老年人举办防诈骗专题讲座,为青少年开展法治夏令营等活动,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