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十四五”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政府信息公开

开阳县“十四五”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发布时间: 2023-03-08 14:53 字体:[]

开阳县“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开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二〇二三年三月)

前 言

(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时期,是开阳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提升期,是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建设更富有、更美好、更生态、更开放、更文明的新阶段,是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到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发展阶段。深刻认识开阳县民族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新时期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科学谋划、编制一个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对于加快开阳县少数民族事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阳县“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简称《规划》)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中央、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省、市、县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统一部署要求,以及国家民委、省、市民宗委对编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有关要求编制。《规划》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施政方针和战略意图,主要阐述“十四五”时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任务、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开阳县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民族乡村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民族乡村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和任务。

《规划》所称开阳县民族地区是指禾丰布依族苗族乡、南江布依族苗族乡、高寨苗族布依族乡等3个民族乡以及云开街道、龙岗镇等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行政村。

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和发展目标.......................... 1

第一节 “十三五”取得的成就............................. 1

第二节 机遇及挑战....................................... 4

第三节 总体要求......................................... 7

第四节 发展目标........................................ 10

第二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3

第一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14

第二节 健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传体系.............. 15

第三节 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体系.................... 16

第四节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16

第五节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19

第三章 推动民族乡村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21

第一节 推动民族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21

第二节 加快推进乡村农业产业现代化...................... 24

第三节 大力推进民族乡村旅游产业化...................... 26

第四节 推动现代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28

第五节 实施民族乡村建设提升行动........................ 29

第六节 持续推进民族乡村生态绿色发展.................... 32

第四章 提高民族乡村公共事业服务保障水平............ 34

第一节 优先发展民族乡村教育事业........................ 34

第二节 全力促进民族乡村就业创业........................ 35

第三节 完善医疗卫生健康体系建设........................ 35

第四节 积极发展民族乡村科技事业........................ 36

第五节 促进民族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36

第五章 全面推动民族乡村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37

第一节 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 37

第二节 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38

第三节 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工艺........................ 39

第四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40

第六章 全面推动民族乡村基层有效治理................ 41

第一节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堡垒作用.............. 41

第二节 促进民族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41

第三节 推进“五治”行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43

第七章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现代化.................. 45

第一节 提升民族事务工作法治化水平...................... 45

第二节 完善常态化民族事务工作机制...................... 45

第三节 加强充实民族乡干部队伍建设...................... 48

第八章 实施《规划》保障措施........................ 49

第一节 强化组织保障.................................... 49

第二节 明确责任分工.................................... 49

第三节 加大资金投入.................................... 50

第四节 加强督办督查.................................... 50

第一章 规划背景和发展目标

“十三五”(2016—2020)规划实施以来,开阳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努力发扬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精神,析乡情、清思路,夯基础、建平台,树信心、振精神,齐努力、谋发展,按照“12345”工作思路,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全县民族地区呈现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脱贫攻坚、社会事务、生态环境、民生改善等都取得新的进展,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完全符合预期,部分目标任务超前超额完成,为“十四五”时期(2021—2025)经济发展新常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十三五”取得的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开阳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突如其来的新冠感染疫情影响,在中央、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弘扬“开明、开放、开拓”的开阳精神,落实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打赢“三大战役”,推动“三大任务”,提升“三大指数”,实现各项事业稳步前进。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迈向新台阶。“十三五”期间全县3个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持续稳步增长,2020年末民族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达16,151元,与2016年末民族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31元相比,增长15%。民族乡经济运行呈快速上升的良好态势,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高寨乡财政收入 5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5886元,2020年高寨乡财政收入完成 9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0,180元,年均增长分别达 11.6%、14.6%;2016年,南江乡财政收入155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1,080 元,2020年,南江乡财政收入完成 21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802元,年均增长分别达 7.3%、6.7%;2016年,禾丰乡财政收入 1033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31元,2020年,禾丰乡财政收入完成23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6,151 元,年均增长分别达 25%、15%。

专栏一:开阳“十三五”民族地区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

民族

乡镇

财政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2016年(万元)

2020年(万元)

年均增长(%)

2016年(元)

2020年(元)

年均增长(%)

高寨乡

591

935

11.6

5886

10180

14.6

南江乡

1550

2117

7.3

11080

14802

6.7

禾丰乡

1033

2324

25

9231

16151

15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发展能力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向中央、省、市级争取到民族发展项目总计150个,民族发展资金累计3037万元,涉及民族地区的交通、水利、农田、文化设施、劳动者技能培训等方面,覆盖3个民族乡的20个行政村和339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寨。五年来,完成了南江、高寨农田水利基础建设33处,解决4100余人饮水困难及28300余亩农田灌溉;推进高寨乡完成财政“一事一议”进组路硬化和产业道路硬化、路灯项目建设;支持南江乡按照“一心一廊一区五组团”的全域旅游规划布局,全力推进以河湾风情小镇、苗寨盐泉小镇、数字农业为核心体系的智慧旅游综合体——“中国·数谷小镇”建设;打造禾丰乡小康寨示范点2 个。

乡村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按照“工业、农业、旅游、城镇”四大转型的总体发展要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体验为一体,促进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互动融合发展。一是按照《开阳县“十三五”民族地区事业发展规划》,对乡村产业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在三个民族乡实施了冷凉蔬菜基地建设5300亩,种植茶叶18540亩、猕猴桃1030亩;二是在南江乡、禾丰乡大力推广枇杷、葡萄、樱桃种植,目前已形成四季有果的良好局面,“开阳富硒枇杷”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三是在十里画廊完成10亩玫瑰园建设;四是充分发挥民族资金“引子”作用,在全市农业嘉年华活动中,整合农业、交通、水利、住建、商务、文化等各相关单位资金,投入15 亿元,完成南江、禾丰等民族乡旅游公路、风情小镇、数谷小镇、温泉小镇、台湾产业园、农业产业园及农事体验设施等项目建设,民族乡村特色产业逐步形成。

脱贫攻坚顺利完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十三五”期间,开阳脱贫攻坚成效明显,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一是团结各族群众,通过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等多方面工作,共谋发展大计。二是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的原则,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村,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进行扶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持续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农村饮水安全、通组道路硬化、义务教育保障、医疗健康扶贫、住房安全保障等关键战役。五年来,通过脱贫攻坚工作,切实改变了贫困面貌,增加了群众收入,提高了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确保了扶贫对象同步实现共同奔赴小康。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民族地区教育不断得到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8%以上,民族乡村就业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医疗、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取得了全面的进步。一是全力做好医疗卫生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3个民族乡有卫生院、每个村都有卫生室,卫生院(室)有执业医师,引导少数民族群众优生优育;二是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持续扩展;三是民族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圆满完成贵阳市第九届旅游发展大会暨第五届农业嘉年华之“水东硒州•诗画开阳”苗族非遗展示活动—杀鱼节。支持高寨、南江等民族乡村办好“斗牛节”、“6.24芦笙歌舞节”、“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四是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五年来已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12项,获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名。2019年3月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表演队代表贵州省参与广西 “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展示大赛,荣获表演项目二等奖。地方文物和古籍不断得到挖掘保护,民族文化不断走向域外,总体上呈现文化走向繁荣的局面;五是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不断完善,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特色村镇发展机制,积极申报命名保护。开阳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取得新突破,获得国家、省、市命名挂牌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断增多,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0个,市级10个,民族特色村寨发展初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民族团结不断巩固,民族关系更加和谐 。通过“一个核心强领导、二招关键实内容、三大平台壮支撑、四项服务惠百姓、五型村寨奔小康”形成了“一二三四五”试点经验做法,探索出了一条民族乡村协调发展之路。穿洞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开阳获得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40余个。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十三五”民族事业十大推进计划》、《省、市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实施意见》、《贵州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以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为突破口,以民族“四项”教育“六进”活动为载体,扎实有效地推进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着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县,2017年,开阳县获“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称号,促进了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面对新冠感染疫情这一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民族乡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沉着应对、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扎实抓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实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线作战”,打好防疫情、保发展组合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疫情“大考”。坚持把人民的健康放到第一位,组织开展网格化、地毯式排查,严格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取得了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多措并举推动复工复产复市,为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 机遇及挑战

一、发展机遇

——国家发展布局的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全面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机遇。“十四五”期间,国家层面将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使我国市场潜力不断发挥和现实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将为开阳产品“黔货出山”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发展机会。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闯新路战略实施带来的新机遇。“十四五”期间,国家层面在新时代将全面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建设,为我省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开阳北上无缝接入黔渝新欧国际大通道,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无缝接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继续提高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黔中经济圈更好的融入长江经济带,为开阳依托“黄金水道”加快对接国际航运运输体系,实现与外界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联通等带来新机遇。国家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机遇。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工作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并编制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国发〔2022〕2号文件又专门为贵州省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发展蓝图,这些都为开阳“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带来的新机遇。“十四五”期间,新一轮产业革命将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从而推动传统产业正朝着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这将为开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来新机遇。

——省市发展布局的新机遇。国家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重要机遇。“十四五”时期,国发〔2022〕2号文件已明确贵州省发展战略为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等,从而使贵州全省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提档升级、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繁荣发展、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等各方面都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政策保障,为新时代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发展基础。同时也为开阳新时代发展确立了战略定位并指明了发展方向。全省持续加快推动后发赶超带来的新机遇。“十四五”时期,全省坚持稳中求进、后发赶超的发展主基调,以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为统领,全力以赴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强力推进十大工业产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将为开阳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服务业提质增效、农业特色高效发展等带来新的机遇。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贵阳贵安打造经济体量大能级城市,将全面释放政策红利、拓展发展空间、集聚发展要素、激发动力活力,将有利于开阳发挥空间优势。全省深入实施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带来新机遇。“十四五”期间,全省将加快构建以黔中城市群为主体,贵阳贵安为龙头,贵阳都市圈、遵义都市圈为核心,以其他市州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县城和特色小城镇为支撑的城镇空间格局,这将为开阳做大城市规模、打造连接两大都市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形成黔中城市群给重要山水园林城市带来新的机遇。贵阳贵安融合发展为打造经济体量大能级城市带来新机遇。“十四五”期间,贵阳市将加快推动贵阳贵安大能级城市建设,贵阳都市圈城市资源、城市价值、产品市场、产业链条等将向开阳县进一步外溢,为开阳打造成贵阳贵安大能级城市北部区域经济重要支撑带来新机遇。

——开阳自身发展带来的机遇。“十四五”时期,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文件的出台,使开阳区位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的通道将进一步打通,为开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现代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构建,为开阳转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交通区位优势转化方面,渝黔高铁过境开阳并设站,开阳港将提质升级,立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形成,将使开阳发展条件得到大幅优化;生态优势转化方面,开阳森林覆盖率高,清新空气、宜人气候、优美环境等生态资源优势将有望加快向生态产业发展优势转变;文化、旅游、富硒资源等优势转化方面,开阳水东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郁,旅游文化及传统产业正在提档升级,富硒资源优势逐步凸显,使开阳的文化、旅游、资源等优势有望实现高质量的开发与利用。以上发展区位、发展环境、发展基础、优势资源等将极大地助推开阳民族乡村“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挑战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带来新挑战。世界宏观经济环境仍处于深度调整之中,虽然呈现温和复苏态势,但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动力依然不足,一些非经济因素影响加重,不确定因素增多,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仍然艰巨,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带来的新挑战。贵州省经济总量

依然偏小,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创新能力较弱,人才支撑不足,产业链条不健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滞后,县域经济不强,改革开放任务仍然艰巨,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还有短板弱项。

——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较低水平的挑战。民族地区基础较差、产业化水平不高、经济实力弱、投资乏力、发展差距大、科技和教育水平低、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体制机制转换滞后等依然是开阳县民族地区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瓶颈与挑战。

——民族乡村社会治理局面更加复杂带来新挑战。当前阶段,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新事物新模式新变化层出不穷,各阶层团体的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对我县重大风险防范、公共卫生、应急救援、基层治理等方面带来全方位的挑战。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发展环境良好,经济社会向好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抢抓机遇,积极应对风险和挑战,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变化,必能走出一条具有开阳民族地区特色的新常态发展之路。

第三节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视察贵州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和工作要求,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围绕“四新”抓“四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强省会战略,积极抢抓贵阳贵安高质量发展“北向外溢”机遇,推动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城乡发展实现大融合、县域经济实现大开放、生态环境实现大改善、民生福祉实现大增进,形成贵阳贵安大能级城市北部区域经济重要支撑,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构筑黔中经济区产业新高地打下坚实基础。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支持开阳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升级基础设施和能源设施,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切实增进人民福祉,推动民族乡村文化繁荣,推动乡村有效治理,推进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民族乡村新未来,把开阳民族乡村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主动权。发挥好党委对经济社会工作的领导作用,不断创新领导观念、机制、组织、方式方法,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开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头、布好局。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健全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党在民族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三农”优先发展。始终把农业、农民、农村发展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形成民生发展新格局。

——坚持增进民生福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实施为民办“十件实事”,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

——坚持因地因时制宜。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趋势

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因势利导,分类施策、突出重点,体现特色、丰富多彩。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立足开阳实际,推动发展实现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发展思路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从开阳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顺应形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紧扣省委“一二三四”总体思路和市“一个新提升”、迈上“五个新台阶”总体部署,围绕“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突出乡村大振兴、产业大集聚、通道大建设“三大任务”,建强经济开发区、港城经济区、富硒产业集聚区“三大引擎”,推动以现代化工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以宜居宜业为目标的新型城镇化、以富硒特色为品牌的农业现代化、以康养度假为方向的旅游产业化“四化同步”,努力实现与开阳区位优势相匹配、与资源禀赋相对等、与“强省会”战略相适应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贵阳魅力门户”“黔中开放之城”“城乡共美高地”。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情况新特点,切实贯彻“十四五”期间民族地区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点围绕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快实现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提升民族乡村治理效果,加大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不断优化优势产业,提升民族乡村建设行动,实施绿色生态发展,加快乡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推进民族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加快民族乡村现代化有效治理,推进民族事务现代化治理能力,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进行工作,把民族乡村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四节 发展目标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贵州省委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为目标,加快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虑开阳县内外发展趋势和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到2025年,开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民族乡村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民族乡村社会治理成效显著,民族事务治理体系逐步现代化。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开阳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民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县的平均水平。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居住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富硒高效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产业链向中高端方向延伸。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大跨越,民族乡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1%左右。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进一步提高民族乡村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养老保险等民生保障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基本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所在市、县农村平均水平;各民族群众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就业质量更高更充分,就业持续增加,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与GDP增速相适应,达到10%左右;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养老床位数达到全县平均水平,每千名常住人口拥有3名以上助理医师;人民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养老保险实现100%参保。各种民生社会保障建设进一步完善,民生社会事业保障系数不断提高。

——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入民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文化产业持续壮大,文化发展成果逐步惠及各族群众,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地方民族文化精品不断形成。

——生态文明迈上新台阶。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显著提高,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环境治理能力不断增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低碳化水平持续提升,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控制在市县下达指标范围之内,城乡人居宜居环境更加优美。大生态战略行动取得新进展,乡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乡村地表水质达标率在90%以上,乡村污水处理效果有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左右,空气优良质量天数比率达95%以上。

——乡村振兴彰显新实力。城乡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中心集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乡村建设行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民族团结谱写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不断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90%以上社区达到“三感社区”创建标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成效显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社会治理得到新提升。民族乡村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夯实,民族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不断形成,乡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五治”效果明显,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现代化能力不断增强,乡村群众安全感达到95%以上。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

专栏二:开阳“十四五”少数民族专项规划主要目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十四五”目标

属性

绝对值

年均增速

经济建设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

11左右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10左右

——

预期性

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

2

预期性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

——

8左右

预期性

5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70

预期性

民生福祉

6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10左右

预期性

7

乡村登记失业率

%

——

≤4.2

预期性

8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

3.28

——

预期性

9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100

——

预期性

10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3

——

预期性

11

人均预期寿命

75

—— 

预期性

12

群众“三感社区”满意度

%

≥90



绿色发展

13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控制在省市县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约束性

14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控制在省市县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约束性

15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95

——

约束性

16

乡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85

——


17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90

——

约束性

18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

%

100



19

森林覆盖率

%

稳定在60左右

——

约束性

安全发展

20

群众安全感

%

≥95

—— 

约束性

21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人/亿元

0.028

——

约束性

第二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贵州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开展民族政策宣传,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以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载体,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命运与共、生死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一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积极申请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工作。聚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建立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思想上的自觉认同,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休戚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聚焦“五个认同”,推动各族群众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动力,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深入开展革命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坚持从小抓起,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抓住重要节庆、纪念日、重要活动的有利契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青少年成长的各个阶段。

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来思考民族工作、处理民族事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民族工作全过程,让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更加团结和谐、更加密不可分,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始终坚持“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原则,不断加强和改进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聚焦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发展,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处理好民族工作的“四大关系”。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把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改进民族工作。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注意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防止工作偏向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认识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既要解决好物质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第二节 健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

健全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坚持不懈地抓细抓实抓出成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体系,创造条件编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事或乡土教材。构建课堂教育、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清楚认识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

创新宣传教育载体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宣传方式,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受众特点,实现教育宣传的“精准滴灌”、浸润发展,使宣传教育不留死角、不走过场。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打造实体化宣传载体,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馆、革命历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大力开展群众教育。在广播电视、政府门户网站等开设民族专题专栏,加强户外媒体宣传,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加强各族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抓好教师队伍宣传培训工作,创新拓展教学方式,实现各级各类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覆盖。组织开展民族理论政策宣讲、民族团结典型事迹报告活动,举办民族团结图片展、成就展,开展民族政策宣传、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活动,增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拓展宣传教育网络空间。发展壮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上舆论阵地,实施“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在互联网平台开展民族理论阐释、政策解读和故事宣讲,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创新成果和中华优秀文化精神产品在网上传播,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将互联网空间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大平台,建设好各民族共同家园的网络。

第三节 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体系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全县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要把党的民族政策理论纳入学习重要内容。积极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专栏,公共场所设置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牌、文化墙绘、灯箱广告等。充分利用重大节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加大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力度。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不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对民族领域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开展“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发展壮大民族团结进步的网上舆论阵地,建设好网上各民族共同家园。开阳在线、开阳新闻网等县内主流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平台每年至少制作2期网站专题。各部门、各单位利用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平台开展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知识网络征文、答题等活动。

推进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向纵深拓展。履行好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把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使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体现在全县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工作中,体现在各族干部群众生产生活中。坚持分级联创、分类推进,突出干部、青少年、知识分子、信教群众等群体,加大重点行业、窗口单位和新经济组织的创建力度,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成果。

持续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明导向,深化内涵主题,创新方式载体,扩大社会参与,推动创建工作全面提质增效。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街道、进乡镇、进学校、进军营、进景区、进商业街区、进宗教活动场所的“九进”活动,突出自身特点,抓住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力求宣传常态化、教育主题化、活动多样化、效果最大化,不断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覆盖面和感召力。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单位、不同群体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开展创建,重点建设特色鲜明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3个。强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示范带、示范村寨的作用,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创造更多引领性示范性强,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

专栏三: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程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工程。组织编制本县民族教育教材简易读本,将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民族基本知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实施“九进”工程。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工程。巩固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教育实践基地,推进县、乡(镇)、村(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建设,争取民族创建活动示范民族乡村及个人纳入全市甚至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和谐团结示范学校工程:创造条件开设民族团结内容课程,继续抓好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每个民族乡建设1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精品示范学校。

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项目:民族乡所辖的村和非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聚居较多的村,合理安排乡村振兴衔接(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和民族事业专项发展资金,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人心。

第四节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各民族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时代主旋律,巩固民族团结的“根”与民族和睦的“魂”,构建各民族守望相助、互守尊严、共存共荣、美美与共的和谐关系。

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是维系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增进各族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各民族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和方向,从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要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中,继承和发扬党领导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等精神谱系,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纳入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让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成为各个民族、每个公民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家园。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一体,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文艺作品、公益广告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等,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宣传中华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镇(街道)、进村(社区)、进景区、进宗教场所,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中华文明礼仪等教育。推动各民族加强历史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开阳各民族历史文化及风俗研究,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发展。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推动民族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扶持培养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推动开展经常性的各民族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打造一批地方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和各民族共有共享文化活动品牌,促进文化共享、文化惠民。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革命文化宣传教育。

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施民族乡村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行动,全面推行使用国家通用教材。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提升学龄儿童国家通用语言交流能力。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和实用技能“双培”行动,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应用能力,基本解决国家通用语言交流障碍。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和文字,尊重和保障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

营造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社会氛围。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赋予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和民族团结的意义,在实现共同富裕、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同舟共济、携手并进。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等工程,引导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大力传播现代文明理念,倡导文明行为方式,发挥基层自治组织作用,完善村规民约,革除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第五节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创造各民族“六共”社会条件。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六共”,完善以乡镇、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依托的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全方位相互嵌入。以城乡社区为平台,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发挥社区各民族党员在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上的带头作用,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登记、管理、服务工作,使县城更好接纳民族群众,让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

搭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平台。提升网上的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联动,发挥网站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及时更新和完善公众互动、办事服务、便民指南、通知公告等版块,推动网上访谈、在线交流等互动功能建设,做好政策宣传和信息发布工作。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体的传导带动作用,积极主动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搭建“五零”为民平台。利用信息化服务平台和服务窗口,让社区各民族群众享受一站式服务、网上服务、“两微一端”服务、预约服务等,推动实现线下服务“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线上服务“一次登录、全网通办”,做到社情民意“零盲点”、矛盾纠纷“零激化”、社区服务“零距离”、关爱帮扶“零缺失”、就业创业“零障碍”,让社区各族群众得到更好的服务。维护民族正当权益。提高各民族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强化民族乡村全体公民日常行为,营造自觉遵纪守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挖掘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积极开展民族文体竞赛活动,丰富各族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参加每四年一届的全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

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统筹县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以村(社区)为单元,引导各民族互嵌式居住生活。将县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服务管理体系,健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入地、流出地跨区域协调机制,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顺利融入当地,促进各民族群众积极融入社区生活,鼓励和引导各民族群众深入开展社会交往活动,实现各民族群众高水平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族群众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以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六共”为主题,实施“多民族互嵌型小区示范工程”,优化民族互嵌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总结提炼多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经验,构建科学合理的多民族互嵌型社区治理评价体系,促进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取得成效。

创建各族群众满意的“三感”社区。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引领,结合“三感”社区建设,整合政府、社会、市场、居民等多元主体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凝聚改造合力。深入实施就业创业、医疗健康、教育提质、交通便民、平安建设、安居惠民、垃圾分类、商业配套、数智服务、文明社区等“十大工程”,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到2025年,努力使全县“三感社区”和民族乡村寨“三感”满意度达到10个以上,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更加深入、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三章 推动民族乡村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力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十四五”期间,立足于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潜在优势,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找准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乡村农业现代化建设,构建乡村旅游产业化新格局,加快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民族乡村建设提升行动,构建乡村绿色生态发展,建设富裕美丽宜居乡村,充分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有序推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路子。

第一节  推动民族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持续完善民族乡村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依托贵遵复线、贵瓮高速、开瓮高速在县域形成的“三角”构架,推动县域内部交通与高速公路形成快速互通,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快速流通。继续加快推进县乡公路改造项目,进一步完善民族乡村区域间交通运输网络,通过实施产业道路硬化工程,推进旅游公路、村村通、组组通公路等交通提档升级,为农村产业发展、物流畅通、安全整治等奠定坚实的交通基础。

专栏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产业道路硬化工程:推进高寨乡、南江乡产业道路建设。

农村公路提升行动计划:启动南江大峡谷至王选、禾丰典寨至苗寨道路“建管养一体化”项目(南江至禾丰连接路)建设;启动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建设;启动南江大峡谷至南龙田坎公路建设;加强对禾丰乡十里画廊禾丰段公路环线建设。

旅游公路项目建设:高寨乡旅游公路建设。

村寨组组通公路工程建设:推进高寨乡、禾丰乡、南江乡到2025年前村组公路硬化改造达到100%,实现组组通硬化公路。

提升民族乡村生产生活用水综合保障能力。强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供水规划,加强骨干水源及配套设施建设,构建功能齐全、长效管护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坚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衡量水利现代化的主要标准,不断推进农田水利现代化改造,强化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建设。加强对水库的维修改造工程,提高蓄水能力,对农村灌溉沟渠进行定期防渗维修,有效提升灌溉效果。重点对水库、骨干水源工程、农田排水河道排灌工程、人畜饮水工程等进行建设。继续加大对农村饮水设施与安全方面全面提升改造,确保民族乡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专栏五: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水库水厂工程:持续推进禾丰乡三口河水库、王车水库等建成投用;继续实施马路河、中间河、深水河、竹林寨河等河道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御等工程建设;扎实推进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巩固提升改造工程建设;推进鱼梁河流域保护天网工程建设。

骨干水源工程:推进高寨乡石头村、平寨村、杠寨村河道治理。

农田排灌及河道河沟工程:高寨乡石头村、谷丰村、久场村、大冲村;南江乡南江村、新隆村;禾丰乡长红村、典寨村、王车村。

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推进南江乡新隆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加快禾丰乡王车水厂和穿洞水厂管网改造。

推进民族乡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族乡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着力解决电压不达标、不通动力电等问题。按照提高全县农村电网装备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的目标,进一步完善民族乡农网中压网架,合理优化台区布置,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用电负荷需求,持续保持农网用电户“一户一表”率达100%。实现城乡居民半小时缴费圈覆盖率、供电可靠率、居民端电压合格率等指标分别在“十三五”基础上提升。实施农村用电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提高电能在农村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推进农村电网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确保偏远民族村寨供电质量稳定。积极发展风电光伏项目发展。到2025年,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均达到100%,户均配变容量达到2.5千伏安以上。

专栏六:电网风力能源工程

电网改造工程:禾丰乡田冲村、穿洞村、长红村、典寨村、马头村、王车村。

风电项目工程:高寨乡、毛云乡、龙岗镇。

光伏发电项目工程:高寨乡。

提升民族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县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升级改造,争取建设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在省级的“百兆乡村、千兆城区”光纤覆盖格局规划下,扩大物联网示范应用范围,到2025年,“百兆乡村”建设全面完成,实现5G网络全覆盖。进一步加快民族乡村通讯事业发展,到2025年,实现村村通电话、村村通互联网,100%村寨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不断拓展民族乡村广播电视事业公共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全面提升广播电视事业服务水平。继续深化优化农网改造。进一步提升农村广播电视节目的收看率,提升广大农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满意度。

专栏七:通讯广播电视重点工程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现村村通电话、村村通互联网,100%村寨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在中心村寨完成光纤宽带改造和5G移动通信网络改造。

“百兆乡村、千兆城区、万兆园区”工程。推进移动无线网和有线网建设,在乡村范围新建移动无线网基站,新增有线网终端等。

广播电视推进工程: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范围,拓展服务数量,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县乡村干线传输系统、县乡村三级机房、村组广播播放系统等项目建设。

提升民族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取高质量发展资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资金、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等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撬动社会资金积极投资“苗绣”、蜡染、特色村寨和传统村落旅游文化产业,在高寨乡、南江乡、禾丰乡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展示馆,有效促进民族特色村寨与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建高寨乡民族文化展示馆、蜡染刺绣作坊,打造红军长征徒步体验路线;向上争取资金维护马头寨古建筑,推动长红村营盘寨文化墙、典寨村桐木文化长廊、王车村民族文化设施等建设;推进南江乡南江村、苗寨村、双塘村、毛家院村文化广场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民族乡镇民族文化广场、文化室、斗牛场等民族活动基础设施的利用与开发,有效盘活、整合资源。积极推动全县各乡镇民族特色村寨文化设施建设升级,促进民族乡村农旅、文旅的协同发展。积极配套南江乡、禾丰乡康养示范基地旅游产业项目基础设施。

专栏八:民族文化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南江乡:推动南江村、苗寨村、双塘村、毛家院村文化广场建设工程。康养示范基地建设。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展示馆建设。

高寨乡:推动平寨村民族文化相关配套设施工程(涉及民族文化大街建设;民族文化演艺广场后续设施完善;龙洞十里花谷建设)杠寨村团坡元组文化广场工程后续配套设施。打造红色文化体验路线。蜡染苗绣体验作坊建设。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展示馆建设。

禾丰乡:推动马头村民族文化节广场建设,长红村营盘寨文化墙建设,典寨村桐木文化长廊建设,王车村民族文化设施建设。马头寨古建筑维护。康养示范基地建设。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展示馆建设。

云开街道:推动石头村、温泉村、鱼上村民族村寨文化活动设施建设。

龙岗镇:推动大石板、坝子村民族文化活动设施建设。

南龙乡:推动田坎村民族文化展示室建设。

第二节 加快推进乡村农业产业现代化

做强做优富硒高效农业。紧扣“全国富硒功能农业示范县”的战略定位,围绕县“三区五品”发展格局,实现“硒”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立足富硒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大力发展茶、蔬菜、食用菌、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依托15个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和21个坝区,持续巩固17万亩富硒粮油生产功能区,积极引进一批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富硒农产品精品品牌,大力开发一批品质优、市场好、效益高的优质富硒农产品,努力打造一批产品多元、链条完备、服务体系完善的“市民农园、休闲农场、康养农庄”,构建“以北部乡镇为主的富硒功能农业先导区,以南部乡镇为主的富硒农特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区,以东南部乡镇为主的都市特色药食康养农旅示范区”和“富硒蔬菜、富硒茶叶、富硒水果、富硒中药材、富硒肉制品”的“三区五品”发展格局,实现“硒”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九:特色农业产业

禾丰乡:富硒粮油基地、富硒有机果蔬基地、富硒茶叶种植基地。建设乡村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南江乡:龙广村贵州龙农产品生产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龙广村、苗寨村富硒水果枇杷种植基地,李子种植基地;新隆村上翁初组绿色蔬菜种植基地;南江乡中药材种植核心示范基地。建设乡村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高寨乡:中草药种植基地、冷凉蔬菜种植基地、有机茶叶种植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林下养鸡基地,香猪放养养殖基地。建设乡村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夯实乡村农业发展基础。加大乡村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建设智慧农业。全面补齐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不相适应的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水利及冷链物流贸易体系等短板,全面提升乡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鼓励乡村以土地经营权流转、生产托管等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创新推进以农业产业为主的产业合作生态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发展乡村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培育乡村新型农民,落实小农户生产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小农户与农业经营主体利益深度联结机制。

完善农业资金补贴机制和农业保险机制。积极落实国家民贸民品流动资金贷款贴息优惠政策,在引导中央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省市级每年安排民贸民品贷款贴息资金支持民贸民族产品企业的发展,统筹安排财政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鼓励民族乡村积极开展特色农业保险业务,因地制宜创新保险品种,积极利用省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给予奖补支持的政策开展特色农业保险。积极推进乡村商品林政策性保险,做到愿保尽保,参照上级政策对自愿参保的脱贫户及边缘易致贫户免除自缴部分保费,从而增强农业的保险能力。

培育民族乡村农业产品品牌。大力培养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现代组织方式及其利益联结机制。依托开阳已成熟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建成贵阳圈内区域农产品集散中心,打造开阳“富硒”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推动民族医药、食品加工、特色轻工等产业发展,发展乡村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鼓励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入驻民族乡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创新农业品牌营销,深挖农耕文化价值,推动“文化+技术+平台”与品牌营销深度融合。鼓励民族乡联合组织农业产销会,加大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支持优秀农业品牌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农业品牌。

第三节 大力推进民族乡村旅游产业化

构建民族乡村全域旅游新格局。依托民族地区文化、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动旅游形成产业化并不断提质增效。加快以全域旅游为引领,以康养旅游为核心,以农旅、文旅、体旅等融合为基点,高品质开发旅游新业态。按照“生态化、景观化、特色化”的思路,依托喀斯特地形地貌、森林温泉、气候宜人、历史人文、富硒资源优势和贵阳后花园区位优势,继续打好“山地户外牌”、“康养度假牌”。聚焦“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目标,以水东乡舍民宿品牌为引领,打造集康养度假、温泉养生、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十里画廊旅游带,打造集观光采摘、高桥极限运动、水上休闲运动等为一体的开州湖旅游带,打造高寨民族文化体验、白马峪和马岔河温泉康养、猴耳天坑极限运动、南龙乡茶旅融合体验、茶山关渡口红色文化等景点景区,从而构建“一核两带多点支撑”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实施南江大峡谷、十里画廊及香火岩、禾丰集镇等景区景点和旅游小镇连片提档升级。坚持“分类分级、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原则,切实加快旅游开发进度,规划旅游环线精品线路,完善“快旅慢游”服务体系,串“珠”成“链”,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专栏十:“十四五”时期构建全域旅游特色产品体系

重点打造三大核心产品:山地户外运动、康养度假旅游、历史文化体验。

加快发展四大主导产品:精品山水观光、自驾房车露营、特色休闲农业、民族特色村寨。

培育特色旅游产品:温泉疗养旅游、主题特色民宿、山水摄影基地、婚庆蜜月度假、避暑休闲旅游、研学研修旅游、特色商品购物、民俗美食旅游、休闲康养度假、文化风情演艺。

精心规划五条旅游线路:开阳中部城市综合休闲游憩之旅、开阳东线高原湖泊之旅、开阳南线喀斯特峡谷风情之旅、开阳西线温泉文化与工业文化之旅、开阳北线乡村休闲度假之旅。

全面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按照“全域生态化、全域景观化、全域特色化”的思路,综合考量乡愁、田园、康养、文创、民俗等元素,将特色高效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商务等深度融合,实施“旅游+”工程,全面配套布局全季节、体验式的农文旅深入融合产品和乡村旅游新业态,加速农旅融合发展,让田园风光、秀美乡村变成“聚宝盆”。积极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和传统村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专栏十一:全域旅游产业项目(一):旅游+农业

旅游+农业:以康养为主线,推出“旅游+富硒”系列产品,大力发展富硒食疗、富硒保健、富硒养生等支柱产业。推出“采摘游”“农庄游”,打造一批“市民农场”。结合民族特色村寨打造,推动特色村寨、田园乡愁、生态旅游观光等融合项目建设。

着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医药、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点。实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加大建设特色旅游小镇力度,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带。依托水东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规划高寨龙洞沟“十里花谷”、“蒲窝八寨”、禾丰马头寨等一批民族文化古村落建设;提升改造禾丰王车、水头寨等一批民俗风情园、风情村建设;在南江平寨、苗寨、河湾、南江长官司和禾丰马坝等村寨建设一批主题花卉型、主题果园型等旅游示范村寨。

专栏十二:全域旅游产业项目(二):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依托水东土司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马头土司古寨的合理开发;加快水头寨度假村、十三坊、土司官宴、农耕文化体验园恢复开放;加快推进云山茶海茶文化研学茶旅项目;加快打造王车书法第一村;不断完善水东文化陈列馆、杨方寨旅游街区基础建设;继续办好“三月三”“六月六”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推动地戏、舞狮、苗族原生态歌舞等非遗项目进景区,升华斗牛节等民族节事魅力。推动高寨乡斗牛文化主题公园(平寨村)建设、高寨乡苗族文化园(平寨村)建设、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展示建设项目建设(平寨村、谷丰村、石头村);推动高寨乡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谷丰村、平寨村):打造红军长征徒步体验路线。

加快推进体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气候优势和山地资源优势,建设水上运动旅游基地以及徒步、探险、露营、攀岩、洞穴探秘等户外运动基地,延长游客驻足时间,促进游客二次消费。积极发展集休闲步道、生态跑道、森林乐园、自行车赛道、CS模拟展区、林间民族文化亭廊等融合一体的户外旅游体育项目。

专栏十三:全域旅游产业项目(三):旅游+体育

旅游+体育:利用青龙河生态资源优势,推动徒步、骑行、露营、自驾游等户外休闲运动体育项目建设;加快云中君滑翔伞基地建设投运步伐,加快航空运动研习及综合体旅基地建设。推动国际露营基地(涉及杠寨村、牌坊村、平寨村)建设;推动高寨乡森林公园建设项目(涉及高寨村、杠寨村、大冲村、平寨村):包括集休闲步道、生态跑道、森林乐园、自行车赛道、CS模拟战区、传统体育项目体验基地、林间民族文化亭廊为一体综合建设。

推进乡村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发展。以“生态康养、绿色疗养

山水怡养”为发展模式,全方位构建融合农事体验、健康餐饮、温泉养生、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旅游康养产业链条,形成“康养小镇棋布”的格局。深度挖掘森林、人文、旅游等资源优势,打造以健康为核心,积极引进医疗、养老院、健身基地等设施,将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旅游模式的形成,促进开阳小城镇宜居宜业宜游发展。积极规划建设一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生态示范小城镇,推动禾丰乡、南江乡旅游康养小镇项目建设。

专栏十四:全域旅游产业项目(四):旅游+人文康养

禾丰乡:推动王车村、马头村、长红村、典寨村建成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各1家。

南江乡:推动新隆村上翁初组、干坝组、新寨康养示范基地活动中心建设;推动南江村休闲旅游建设(涉及烂草坝水库养老休闲及河道瀑布景点建设)。

高寨乡:推动梦幻苗乡温泉度假村(平寨村)建设。

第四节 推动一二三产业现代化深度融合

发掘农业新功能新价值。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主体,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发挥企业、科技园和农业园区等部门科研和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附加值增加。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乡村特色产品、生态景观、历史文化等价值和功能融合,丰富特色产品和文旅产业内涵,形成民族乡村产业发展新的亮点和消费热点。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发挥“互联网+”的带动作用,推进民族乡村电子商务发展。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依托互联网技术应用和推广,集中实现农产品商品化、品牌化和电商化。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利用文物古迹、传统民族村落、文化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推进休闲农业、科普体验、红色旅游、民俗风情等民族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促进传统乡村旅游业态升级。充分利用民族乡村土地、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等资源,结合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开发建设民族乡村民宿、康养基地,丰富乡村旅游服务业态。

推动民族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依托县级富硒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加快发展乡村饮料、粮油、果蔬、肉制品加工业,优化农产品结构,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发展乡村休闲农业、精品农业和生态农业,围绕旅游景区、现代农业园区、美丽乡村和小城镇,着力推进集康养、休闲、度假、观光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美丽乡村度假区、观光农业精品园和休闲农业示范园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专栏十五:“十四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种养殖。依托县级实施万亩茶园提质改种增效工程、万亩精品水果提质增效项目、10万亩中药材基地、万亩富硒稻米基地、1亿棒富硒食用菌生产建设项目、万亩蔬菜基地、60万头生猪育肥基地、2.5万头种猪场等项目,调整民族乡镇种植养殖。

农产品精深加工。依托县级规划推进富硒高钙食用菌精深加工及配套设施、茶叶精深加工、天门冬精深加工、富硒红薯深加工、富硒蔬菜深加工、生猪屠宰深加工、饲料加工等建设项目,开展农产品加工。

富硒精品工程。推进“N+硒”产业配套服务业、“+硒”现代高效生态大农业生产基地、“+硒”现代高效生态大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进富硒保健产品开发、富硒营养强化剂生产加工、硒资源详查项目,力争搭建贵州省硒产业研究中心和贵州省硒产品产业化服务中心,开展中国硒街提档升级、开阳富硒品牌馆提升、富硒产品城乡高效配送等项目。

农旅文康养工程。涉及富硒茶旅康养建设工程、十里画廊农旅康养示范区、“+硒”康养旅游基地、“+硒”自然风光旅游基地、“+硒”文化旅游基地、“+硒”文化展览馆等,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南龙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水东乡舍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云顶山森林康养项目建设,推动特色民俗文化村建设。

打造产业发展新载体新模式。积极争取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政策支持,依托园区的科学技术支持和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多种功能、多种业态融合。发挥农业特色小镇的要素集聚作用,融合农业特色产业、旅游、文化和社区服务等功能,使特色小镇成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联结乡村与城市的重要载体。积极发挥农村试点示范作用,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和农村循环经济试点建设,推动民族乡村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

第五节 实施民族乡村建设提升行动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统筹衔接,提升民族乡村建设行动,改造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富美乡村,深化乡村综合改革,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加快实现“输血”脱贫向“造血”致富、数量达标向质量提升、政府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变,真正让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达到有效衔接。加强对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人口的常态监测、动态帮扶和有效防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建立农村危房安全动态管理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主动对接、积极争取,用足用好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加强各族脱贫和边缘群众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坚决杜绝贫困发生。强化民族乡村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健全民族乡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在分配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时增加民族地区因素,切实推进民族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持续深化民族乡村改革。健全乡村土地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完善民族乡村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激励机制和政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切实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鼓励农民将合法的集体土地、林地、林木等资源的使用权,通过一定的形式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拓宽农民、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渠道,深入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振兴计划,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提升特色民族村寨和小城镇建设水平。立足山地特色、民族特色、建筑特色,优化民族乡村城镇化布局,突出产业带动、完善配套功能,推进特色小城镇和民族特色村寨做大做强。以南江乡为中心,禾丰乡为节点,依托贵遵高速公路和贵开城际铁路以及南江大峡谷、“十里画廊”等景区,连片打造旅游精品驿站和乡村庄园。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拉长产业链,推进旅游、文化、体育、休闲、城镇融合发展。依托旅游产业的商业模式,注入大数据产业、大健康产业、电商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元素,整合产业发展,助推小城镇建设。做精做特一批以数字经济、商贸流通、文旅休闲、农旅观光、健身康养为主要功能的特色小镇。继续完善小城镇旅游产业的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富硒食品加工、有机水稻种植加工、茶叶种植加工、标准化蔬菜大棚建设等项目入驻小城镇,带动产城互动、以产促城。持续加大民族特色村寨打造力度。

专栏十六:民族文化特色村寨和特色小城镇建设计划

特色小城镇建设:涉及禾丰乡、南江乡康养小镇,龙岗富硒小镇,高寨乡民族风情小镇。

特色小镇建设:全力打造南江航空小镇、田园小镇、民俗小镇、硒谷小镇等。

旅游产业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高寨、南江、禾丰集镇所在地供水、供电、通讯、加油站、停车场、自助银行等配套设施建设。

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涉及禾丰乡马头村、穿洞村、长红村、王车村;南江乡龙广村、苗寨村、双塘村,毛家院村;高寨乡久长村。

创新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方式。围绕开阳电商“一十百千”工程,加快民族乡村电商服务站、村(寨)电商服务点、农村电商示范店等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和配送服务中心、农村服务网点建设;推进民族乡村电子商务应用,增强民族乡村电商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实现线下产业发展和线上电商有机融合,找准门路,拓宽渠道,实现“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目标;加快“N+硒”产业配套服务业,加强富硒枇杷、食用菌、茶、鸡蛋等乡村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质量监测服务。提升乡村人力资源管理与职业教育培训服务,稳步推进职业中介、劳务派遣、创业指导等人力资源服务。

专栏十七:电子商务建设重点项目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进电子商务中心和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

电子商务服务项目建设:涉及电子商务服务网点、电子商务配送中心、电子商务业务培训等项目。

加快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畅通金融资本下乡渠道,解决乡村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题,优化农村金融网点布局,服务乡村职能地位,鼓励商业银行延伸服务到乡村。推动政策性银行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引导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抵押品范围,推出“乡村振兴贷”等惠农产品服务,推行“政银保”等合作模式,不断支持乡村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保险。

推进乡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以“镇村联动”为抓手,构建县乡、村、组三级公共服务网络;努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大力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推进城乡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方式创新,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提升“社会和云”平台,深化信息共享,打破“条块”制度屏障,推动城乡管理制度融合。

第六节 持续推进民族乡村生态绿色发展

立足特色资源优势,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切实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实施农业生产增产增效行动,构建绿化健康的田园生态系统。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实施民族乡村整洁计划。提升民族乡村垃圾处理水平。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全面治理逐项验收,实现30户以上集中村寨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到2025年,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推进民族乡村生活污水治理。合理优化调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布局,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村庄延伸覆盖,梯次推进乡村生活污水治理,逐渐在村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探索建立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深入推进民族乡村“厕所革命”。推广普及卫生厕所,加快民族乡村公共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强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实现民族乡村农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持续改善村容村貌。科学规划民族乡村建筑布局,大力提升农房设计水平,突出乡土特色和民族特点,发动农户积极参与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整治,到2025年,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m2 以上,力争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100%。严格保护乡村古树名木,重点推进村内绿化、围村片林和农田林网建设,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左右,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率达到95%,基本实现“山地森林化、农田林网化、村庄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乡村绿化格局。

专栏十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等植被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推进交通干线和水利工程沿线的造林绿化工程,推广科技造林项目。

民族村寨环境整治工程:实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沼肥综合利用等生态技术工程,推广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实施村寨整治工程、村庄绿化造林工程;推动乡村垃圾中转站工程、污水处理工程、排水排污管网工程、人畜分开工程、农房整治工程等建设,实施公厕改建工程。

推进宜居宜游美丽乡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和管控,围绕宅基地“三权分置”规范利用闲置农房,探索推进自然村寨向产业园区、特色文化村镇等合理流动,建设一批产业聚集类、传统保护类、城郊融合类示范村庄。以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厕所革命、村庄亮化、电网改造、路网建设、庭院整治、文化广场建设等方面为重点进行人居环境改造,不断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推动禾丰乡、南江乡2个乡村振兴示范乡和禾丰乡马头村、南江乡龙广村、高寨乡久长村等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游共享美丽乡村。加快推进“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

专栏十九:推动美丽民族乡村示范乡、示范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改造

乡村振兴示范乡:涉及禾丰乡、南江乡。

乡村振兴示范村:涉及禾丰乡马头村、穿洞村、长红村、王车村,南江乡龙广村、苗寨村、双塘村、毛家院村,高寨乡久长村。

人居环境改造工程:涉及南江乡双塘村、新隆村、毛家院村、苗寨村、龙广村、南江村;高寨乡平寨村、杠寨村、久场村、谷丰村、石头村、大冲村。

“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打造精品型示范村和提升型示范村;推进民族乡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卫生厕所建设、农房风貌整治、民俗开发和产业提升等建设工程。

第四章 提高民族乡村公共事业服务保障水平

第一节 优先发展民族乡村教育事业

全面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深入推进“教育立县”战略,以基础教育做“优”、高中教育做“特”、职业教育做“强”为着力点,实施学前教育优质普惠性行动计划、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计划、高中教育多元发展行动计划、职业教育优质融合提质行动计划,推进特殊教育、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积极开展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纵深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建立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积极申请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发展民族教育,积极争取“特岗计划”教师指标,全面加强民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创造条件给民族乡村培养造就专家型校长,专家型专兼职教研员,努力培养不少于50名的骨干型教师。促进民族教育协调发展,提高民族乡镇基础教育质量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到2025年,力争民族乡村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

专栏二十:民族乡村教育项目建设工程

学前教育工程:改扩建高寨乡杠寨小学、中心幼儿园、坪寨村幼儿园;改扩建禾丰乡、南江乡幼儿园。到2025年,民族乡村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85%。

义务教育工程:建设高寨民族中学;改扩建高寨乡中心学校小学部、初中部教学楼;维修改造南江中学学校学生食堂、宿舍及学校建筑立面民族风格整治,进行校园环境改造,加强校门、塑胶运动场和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场地建设;实施禾丰乡民族学校设施升级改造,运动场提升改造,文化广场长廊改造,新建教学楼及配套设施建设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程:加大民族乡村师资培训力度,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

教育帮扶工程:实施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扶持工程,每年配套一定数量资金,扶持寄宿制学校。对少数民族特困家庭幼儿学前教育扶助工程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

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积极支持民族乡中小学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第二节 全力促进民族乡村就业创业

深入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加快形成“扶持政策整合化、扶持对象多元化、扶持内容全面化、扶持时机全程化”的创业政策扶持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对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实施托底帮扶。探索建立民族技艺文化传承培训基地,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贸易加工业、旅游业、服务业,民族工艺品业等,增加就业机会,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到2025年,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达到100%,民族乡村失业率努力控制在4.2%以内。

专栏二十一:少数民族文化技艺传承培训基地

禾丰乡:建设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培训基地(涉及马头村、长红村、典寨村、王车村、穿洞村、田冲村等)。

高寨乡:建设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培训基地(平寨村、谷丰村)。

第三节 完善医疗卫生健康体系建设

加强民族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民族乡村群众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群众健康,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施乡村医疗卫生强基提质工程,提升改造南江、禾丰、高寨等乡镇卫生院,不断完善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对乡村两级“增效”作用,让群众真正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质服务。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防疫基础设施,充实村级医疗人员数量,提高乡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积极申请国家和省级对民族地区开展本科层次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的名额,增强乡村医疗人员力量。

专栏二十二:民族乡村医疗卫生健康项目

卫生院卫生室提升改造工程:

推动禾丰乡各村卫生室改造升级,增加村级医疗人员。

推动高寨乡各村卫生室改造升级,增加村级医疗人员。

推动南江乡各村卫生室改造升级,增加村级医疗人员。

提升民族乡村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健全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搭建“智慧医保”便民平台,提升医疗保障系统服务民生、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民族乡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推动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和基层。创造条件完善民族乡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推动急救等健康技能进驻农村,努力提高乡村居民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

第四节  积极发展民族乡村科技事业

针对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大民族地区科技投入力度,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科技产出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多领域联动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支持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民族传统工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创新与成果转化研究。组织开展民族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提高民族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服务水平和创新成果转化示范能力。

第五节  促进民族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支持民族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大对传统体育基地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以增进健康、增强人民体质为目的,创造条件建设民族传统体育集训基地,利用本地独特优势资源,在传承文化体育的同时,积极发展山间探险、自驾、徒步、露营等民族地方传统体育项目。积极探索、培育和开发文旅融合的休闲文化体育项目。完善民族乡村农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挖掘和培养民族体育人才,积极组队参加每四年一届的全国、全省和全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专栏二十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集训基地建设:推动高寨乡平寨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集训基地建设,推动南江乡龙广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集训基地建设,推动禾丰乡长红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集训基地建设。

探险、休闲、文化体育项目建设:推动高寨乡山涧探险(涉及大冲村、石头村)、禾丰乡休闲体育旅游、南江乡苗寨村文化体育等项目建设。

第五章  全面推动民族乡村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布局,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民族乡村延伸,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乡村群众文明素养,加快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培育民族文化形成产业,加大民族文化品牌的培植力度,加强民族文化对外宣传与推介,积极保护发展民族传统工艺。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申报工作,积极开展丹砂水银遗址研究和联合申遗工作。加强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及宣传平台建设,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融合。

第一节  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

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文化兴县”战略及旅游转型发展相关工作部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和宣传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切实营造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氛围。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加强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队伍的建设,加大对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发掘,抓好民族文化的普查建账立档,组织民族群众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传习传承的动态保护。

加强对民族文物、历史遗迹的保护。积极创造条件保护传统村落、特色民居、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等。继续推进打儿窝古人类遗址发掘与考古工作。加强对龙岗镇的“客籍会馆”、“格林卢宅”、“大荆惜字塔”、“坝子村红军指挥所旧址”等遗迹的挖掘开发,加强对高寨乡境内的平寨古汉墓和清翰林墓、顶扒画马崖古迹、新卜古洞穴葬的挖掘、开发和保护。加强对禾丰乡马头寨传统村落、双流镇宝王庙、张学良将军幽禁地、南龙乡长庆寺、南江乡民族民俗文化、高寨乡原生态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力度。

做好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创造条件在民族聚居村寨修建民族文化节事活动场所,适当建设适合本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雕塑,建设民族文化长廊,创造条件建立民族传统文化陈列室展示民族文化,如民族地区农耕文化的生产、生活工具和风俗习惯、建筑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中医院、戏剧文化(舞狮、龙花灯)等,创造条件在民族乡建设1—2个反映民俗文化的陈列室,展示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从而推进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专栏二十四:民族文化传承项目

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推动禾丰乡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和长红村地戏传承活动场所建设。

非物质文化展示馆项目:推动高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

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项目申报:加快推动非遗文化保护项目申报和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

第二节 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着力打造“四张文化名片”。深入挖掘水东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打造“四大文化名片”,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以马头寨古建筑群文化古迹为载体,加强维护力度,创造条件将文化古迹遗址纳入历史遗迹旅游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水东文化影响力;拓展传统农业多功能,积极弘扬农耕文化;依托楠木渡镇茶山关、花梨镇洛旺河渡口等红军战斗遗址,创造条件打造红色文化体验路线;依托高寨、禾丰、南江等少数民族乡,保护传承民族文化。

积极发展民族节庆文化。积极围绕打造“民族文化名片”,大力实施传统村落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全面保护民族村寨、特色民居、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节、赛、展”为平台的民族节庆文化活动,将富有民族风情和地域特点的“斗牛节”、“芦笙歌舞节”、“布依歌会”、“三月三”、“六月六”等打造成为贵阳市乡土特色的节庆文化品牌。

积极打造民族文化工艺品牌。积极推进“苗绣”、蜡染等民族工艺形成高质量发展产业,积极申请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资金、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专项资金向“苗绣”、蜡染产业项目倾斜支持。

专栏二十五:文化产业工程

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工程:推动禾丰乡马头寨传统村落保护建设,推动南江乡民族文化培训和展示中心、南江乡打儿窝历史展示中心展示馆等建设,推动高寨乡“苗欢苗娅”原生态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区建设。

文化品牌建设工程:大力发展阳明文化、水东文化及“斗牛节”、“芦笙歌舞节”、“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节日文化品牌。鼓励扶持苗族刺绣、苗族服饰、水东宋氏故事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融合到各旅游景区、景点。努力恢复马头寨传统历史文化风貌。

红色文化品牌工程:打造高寨谷丰村平寨村红军长征徒步体验路线,涉及红军渡口、红军历史展厅、红军拓展训练营等贵州红色文化体验精品工程。

民族文化工艺产品传承:加大对“苗绣”“蜡染”等手工艺产品传承投资及资金扶持力度。

第三节 保护发展民族优秀传统工艺

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融合相结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一步构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工艺传承体系,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活化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挖掘蕴藏在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里的文化资源,跨界组合文化、旅游、艺术等相关行业,打造民族手工艺品牌,衍生传统手工艺品的附加值,保护民俗及传统工艺传承、通过传统节日强化集体记忆,形成文化产业化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

建立民族手工艺名师、名匠人才库。组织专家学者对民族民间工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做好民族民间工艺的申报、研究、整理工作。创造条件通过摄影、录像等多种方式将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品记录下来,制作成电子书或编辑成图书。将传统工艺中凝聚了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和丰富人文内涵的部分提炼成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合力助推民族民间工艺的创新与发展。

积极筹建民族手工艺作坊。扶持传统民族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实施民族民间手工艺传习计划,创造条件在学校开设民族相关传统手工艺课程,培养后继人才。加大对苗绣、蜡染等传统民族工艺产品传承力度,提高民族民间艺术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对有影响力的传统手工产品,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专栏二十六:民族手工艺作坊项目

民族手工艺作坊建设项目:涉及禾丰乡马头村、南江乡龙广村、高寨乡谷丰村、平寨村、牌坊村。

第四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乡村民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用好开阳县烈士陵园基地进行革命教育,履行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

提升乡村群众文明素养。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升民众科学素质。推进诚信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培育各族群众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提高各族群众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大力倡导节约健康饮食文化,形成文明餐饮新风尚。积极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文化生机和活力。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立足基本公共文化设施补短板、提质量,继续加大城乡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合理调整文化设施布局。以“三馆一中心”、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重点,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民族乡村延伸,构建更高水平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建设提升一批集农耕文化展示馆、村史馆、文化活动室为一体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各种文化下乡活动。倡导学习型社会理念,转变乡民观念及行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乡民素质,培育乡村文化,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开展“文化大讲堂”活动及“学习型家庭”、“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深入开展“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四进社区”、“送文化下乡”等文化活动。

专栏二十七:公共文化工程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工程。以“三馆一中心”为主体,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村(居)文化广场内容建设为重点,健全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推进数字文化服务网站工程。深入开展“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三下乡、四进社区”、“送文化下乡”及民俗民间文化节、乡村旅游文化节等活动。

第六章 全面推动民族乡村基层有效治理

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构建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民族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民族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民族乡村。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强化法律权威地位,以政治强引领、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强教化、以自治强活力、以智治强支撑,以“五治”为基点,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水平。

第一节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组织体系,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强化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基层社会治理保驾护航。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对民族乡辖区民族事务工作的领导,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确保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强化民族乡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有针对性在少数民族青年、外出务工人员、妇女、复退伍军人中发展党员。

第二节 促进民族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强化乡村社会治理支撑能力,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强化法律权威地位,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

强化社会治理基础支撑。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健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促进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有机衔接,实现一站式服务,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强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社会规范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规范在协调社会关系、约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乡村群众参与治理的制度化渠道,保障群众权益得到公平对待、有效维护。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积极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完善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规范村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选举办法,健全民主决策程序。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创新村民议事形式,完善议事决策主体和程序,落实群众知情权和决策权。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健全务实管用的村务监督机制,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继续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加强基层纪委监委对村民委员会的联系和指导。创造条件发挥新乡贤作用。

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集维稳、综治、纠纷化解、信访、民生等为一体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着力推出各族群众便于理解、易于接受的普法产品。充分用好“互联网+法治宣传”,提升乡村法律宣传教育效果。增强各族群众的法治意识,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把各项涉农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提高依法维权、依法解决民族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维护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和权利。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乡村基层延伸,创新监管方式,推动执法队伍整合、执法力量下沉,提高乡村执法能力和水平。加强乡村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域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和公益法律服务。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宣传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   

第三节 推进“五治”行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指示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持续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农村“五治”为抓手,大力整治农村“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排乱倒”等不良行为及“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婚丧陋习。加强宣传发动,以政府积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五治”的方式,推动农村治理实现根本性持续好转,努力打造干净、文明、卫生、有序的乡村面貌,让乡村生活环境更舒适、更宜居,科学、合理、有序推动乡村基层治理迈上新台阶。

“治房”方面。按照“一村一规集中建设,一户一宅标准管理,一域一貌清理整治,一户一策盘活利用”的要求,解决民族乡村房屋规划布局不合理、违规建设、乱搭乱建、乱堆乱放、风貌杂乱、建新留旧等乱象,把握好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推动农村建房规范化、便利化、特色化,进一步提升农村住房安全性、宜居性、舒适性、价值性。以“控增量、消存量”为原则,积极制定农房外观风貌规划,加大对民族乡村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保护力度,确保新建房既符合乡村民族特色又符合整体风貌。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开展乡村住房布局全面整治,推进农村“两化三拆”工程,切实提升农房建设的品质,打造风貌协调、环境舒适、恬静和谐的美丽乡村。

“治水”方面。按照“一村一策、因地制宜、源头减量、提质改造”的要求,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农村安全饮水保障及生活污水治理为抓手,扎实精准推动农村饮用水、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三水同治”)。积极改造乡村饮水设施,强化农村供水水源地保护,划定饮水水源保护范围,解决民族乡村供水保障问题。坚持以改造为主,新建为辅,优化农村供水分区布局。积极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加快完善雨污分离和“黑水、灰水”分离体系,实现源头减量,坚持动态排查乡村水污染,逐步消除民族乡村黑臭水体。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管并重运行维护机制,实现“治水”长效管理全覆盖。到2025年,完成民族乡村生活污水处理提升工程,实现农村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提升至100%,全面完成农村综合供水保障工程。

“治垃圾”方面。全面提高农村垃圾治理水平,减量化分类处理垃圾,提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营造优良的农村人居环境。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参与、村(居)组织、农户落实的方式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实施。探索建立“门前三包”责任制、干部分片负责制、环境卫生“红黑榜”等制度。运用“四个合理”配置农村生活垃圾前端收集设施,采取“五点减量”方式优化垃圾收运路线和设备配置,构建“保洁队伍充实、垃圾源头减量、收运系统完善、终端处置健全”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使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减量责任制,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类”全覆盖,从源头做好乡村垃圾分类。到2025年,各民族乡配置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收集站至少1个,每个村规范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收集点至少1个。创造条件构建村级集体公司承包卫生保洁体系,推动生活垃圾“户集、村收、公司运”体制运转,实现卫生保洁、村集体收、劳动就业“三赢”,促进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

“治厕”方面。针对农村问题厕所,实行因地制宜、分类建设,精准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新建或提升改造,有效管控厕所粪污,稳步提升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范围,不断提升乡村群众生活品质。实行一户一方案、一户一指导,以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为标准,压实民族乡村主体责任,严格按照“摸底调查—组织发动—群众申请—上门查看—确定场地—挖坑装模—化粪池浇筑—农户签字—统一验收—编号牌装订—资料归档—使用回访”的步骤实施改厕,确保乡村厕所问题到2025年前全部整改到位。实行包户干部、村、乡三级审核验收和申报县级抽查制度,严把改厕招标采购关、模式选择关、产品质量关、施工质量关、竣工验收关,确保改厕后达到“能用、管用、实用、好用、耐用”,切实解决好乡村“小厕所、大民生”的问题。

“治风”方面。以治理乡村滥办酒席为重点,紧扣“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的“治风”总体要求,深入推进民族乡村移风易俗,开展乡村文明专项行动,遏制乡村大操大办、相互攀比、“天价彩礼”、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不断提升农村乡风文明程度,打造文明乡风。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引导乡村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以村规民约为依托,探索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推行村民“红黑榜”制度。逐步实行农村酒席村级备案、乡级审批管理制度。建立“一约(村规民约)一榜(红黑榜)两会(红白理事会、村民监督委员会)”运行机制。积极落实群众操办婚丧喜庆事项信息管理、责任落实、上门监督、全程跟踪等工作制度。注重利用文明创建目标导向引领乡村群众,丰富农村各类文明创建活动载体,广泛开展“身边好人”“好儿媳、好公婆、好妯娌”“新乡贤”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运用“红黑榜”等载体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引导民族乡村群众投身除陋习、树新风的生动实践,促进乡村社风民风持续改善,增强乡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七章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现代化

以推进民族地区治理系统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民族事务工作,改进民族事务治理方式,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的效能,提高民族事务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完善常态化民族事务工作机制,加强民族人才的建设和培养,推动各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持续巩固全县民族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为“十四五”社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

第一节 提升民族事务工作法治化水平

贯彻落实民族法律法规相关规定。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以及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的各种相关规定,维护和发展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关系。遵循国务院批准颁布的《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依法开展民族工作,严格贯彻执行《贵州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而提高民族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和依法管理民族事务的能力。

运用法律法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纠纷。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矛盾,坚持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一般社会事务工作简单归结为民族工作,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事和刑事问题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不能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简单归结为民族矛盾。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托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治理体系,有效化解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建立完善协调处置各类矛盾纠纷、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工作机制,各行政职能部门要相互配合,协调同力,共同参与化解、处置矛盾纠纷。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个案事件,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各种活动、宗教极端活动。

反对法律禁止的民族歧视行为。坚决维护民族的合法权益,不得针对特定民族成员有损害民族关系、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生产经营者和服务提供者不得生产经营含有歧视、侮辱任何民族信息的产品;招收员工时不得歧视特定民族成份;有关部门在履行发放许可证、开展执法检查、实施行政处罚、采取强制措施等责任中不得有任何歧视行为;积极排查和调解处理民族关系,建立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预警机制、重大事件处理机制,联动推进民族领域重大问题的解决落实。

第二节 完善常态化民族事务工作机制

加强党对民族事务工作的集中领导。切实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理论武装,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组学习内容,常态化开展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培训,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请示报告制度,对事关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问题,及时请示报告。完善党委领导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形成各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各级党委要落实民族工作主体责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对党建工作成效进行考核。

建立持续有效的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工作机制,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推动民族工作部门职能细化和职责调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大力支持民族工作部门加强自身建设,落实人员配置和工作保障,推动民族工作社会化、法治化、数字化。进一步落实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落实到民族乡镇及协调民族关系任务较重的事业单位、各级各类学校、村(居)委会、企业和宗教活动场所,加强基层民族工作力量。健全民族乡村基层党组织体系,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让每名党员成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共同富裕的一面鲜明旗帜,加强基层民族工作机构建设和民族工作力量,确保基层民族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负责。创造条件将民族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为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强对民族关系状况的分析研判,建立和完善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形成部门互动、上下联动的调处工作网络,完善应急处置预案,防止出现伤害民族感情、有损民族团结的事件发生。切实做好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的服务管理工作,做好少数民族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切实消除不稳定因素,竭力营造民族团结和小康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

推进民族事务工作依法行政常态化。认真贯彻《贵州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制定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依法建立和完善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规民约,推进民族工作和民族事务工作依法行政。坚持法律面前平等,不管是何民族、何地区、信仰何宗教,坚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依法惩处。深入开展民主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对民主自治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乡村与社区民族工作联络员制度,构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民族和流动人口规范化信息化服务工作机制,促进城区和散居地区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

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着力构建防控民族领域风险隐患闭环机制,充分发挥“一个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作用,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矛盾纠纷,将矛盾解决在基层当地,化解在萌芽状态。坚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正确区分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学术观点,积极稳妥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特别关注互联网涉民族类话题,对错误和有害言论要敢于斗争、敢于亮剑发声,形成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好声音。

依法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树立法治思维,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认真贯彻执行民族法律法规,使全县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得到保障,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权益得到维护,少数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保护和发展。积极落实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节 加强充实民族乡干部队伍建设

把少数民族干部引进、培养、使用。制定相关政策,引进民族乡村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持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大学生到民族乡村工作,有计划地招收少数民族公务员,防止干部“断档”问题。加大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全县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中。

加强民族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民族乡干部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建设一支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永远忠诚于党、热爱党的工作、全心全意服务于党的伟大乡村事业的民族乡干部队伍,确保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诚干净的干部手中,对政治上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民族干部要充分信任、委以重任。

强化民族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大农业生产服务、农技推广应用、乡村手工业、医生教师、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实用专业人才培育力度,实施干部驻乡、城区下乡、民工返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五乡工程”。推动积极联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等组成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大在民族乡村开展各类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培养民族乡村实用专业人才。

第八章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为使《规划》如期达到目标与效果,必须强化组织保障,明确责任分工,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加强督查督办,从而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强化组织保障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的重要政策和工作部署,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认真落实民族事务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专职机制,把民族工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县民宗局要认真履行好民族团结进步事务工作的职能,加强调查研究,搞好综合协调,当好县委和政府的民族工作参谋。

第二节 明确责任分工

建立健全实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的协调落实机制和目标责任制,县民宗局、县发改局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分解落实民族工作目标责任,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县乡各级各部门要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纳入本级本部门工作计划,将规划相关内容进行细化分解,进一步分解落实责任,认真抓好规划落实。强化和完善民族工作组织协调、教育宣传、法治保障、立体帮扶、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制度化、常态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各项工作任务。

第三节 加大资金投入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把民族乡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列入本部门总体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民族地区投入项目资金,县级财政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应适当向民族地区倾斜,对民族乡内的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按照中央、省、市有关规定设置地方配套资金,非民族乡的民族聚居村内实施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参照民族乡执行。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电力、广播电视等部门项目,要适度向民族乡重点倾斜,安排专项乡村振兴衔接发展资金。要对民族发展项目资金进行严格的审计,保证资金在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事业的工作中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第四节 加强督查督办

县委督办督查局要会同县民宗局加大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县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确保如期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县民宗局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测评估,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加强同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监督检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的执行情况,并定期向县委、县政府报告。加强对规划的组织实施和评估检查工作,加强对规划目标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适时向社会公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有效机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解读:开阳县“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专项规划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