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背景
2019年11月,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开阳县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我局于2020年5月委托贵阳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编制《开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二、起草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共中央 国务院文件: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4.《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
三、主要内容
(一)规划范围及期限。开阳县国土面积2023.34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展望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分为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县域:包含3个街道、7个镇、8个乡,国土面积为2023.34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国土面积为22.79平方公里,包含云开街道11.24平方公里(含云开、东兴、新世纪、毛稗田、米阳坡、紫江、金湖湾、马头寨、中山、六块碑、凌角堰、南江、干田坝、望城坡等社区),紫兴街道6.36平方公里(含毛稗田、米阳坡、紫江、金湖湾、凌角堰、南江等社区),硒城街道5.19平方公里(含紫江、中山、六块碑、凌角堰、南江、干田坝、望城坡等社区)。
(二)城市性质。国家重要的磷系现代化工产业和新能源基地;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是重要的港口和物流中心;黔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现代化新城。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 “四化”,抢抓“强省会”战略机遇,加快构建以现代化工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以宜居宜业为目标的新型城镇化、以富硒品牌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以康养度假为路径的旅游产业化“四化协同”格局,努力建设黔中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县域常住人口38万人,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8%。到2035年,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磷系现代化工产业和新能源基地,贵州省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重要的港口物流中心,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现代化新城。常住人口45万人,城镇化率力争达到78%。到2050年,全面建成全国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现代化新城。
(四)县域国土空间格局。尊重自然地理格局,统筹保护与发展,以双评价为基础,统筹农业、生态、城镇空间,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形成“一带三脉四廊,一核四区多点”的开发保护格局。一带:乌江生态廊带。三脉:中部及西北山脉、南部山脉、江外山脉三条主要山体廊道。四廊:清水河、南江—鱼梁河、谷撒河、洋水河四条重要河流生态廊道。一核:开阳县城。四区:工业集聚区、开阳港区、南部景区、农业示范区。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打造优质高效的农业空间,保障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营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筑牢山水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宜居适度的城镇空间,支撑“四化”协同发展。
(五)资源统筹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统筹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实施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保障水源安全;加强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多途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全历史文化保护机制,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六)综合支撑体系。以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为主体,构建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高效运作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公铁水”多式联运网络,实现开阳县交通运输的“快达内畅”;统筹开阳县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构建高效、绿色、循环、低碳、韧性的市政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提供“全面均等、全龄友好、类型齐全、特色引导”的综合服务体系;统筹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综合防范能力。
(七)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一园两心多片区”的空间结构。一园:东湖生态公园。两心:老城魅力中心、高铁活力中心。多片区:老城服务片区、中枢活力片区、品质生活片区、生态旅居片区。2035年常住人口27万人,服务人口30万人。